时间:2020/9/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万圣寺位于万安镇浅沟村西出佛峡中,距县城二十公里。洪三公路从寺门外穿过,交通便利。寺院初建于北魏(-)时期,高僧法舟大师云游山中,喜其地山环水绕,峰峦奇秀,乐而忘返,栖于山洞,睹文殊示现,遂奏于庭,敕赐建寺。因其形势似五台山,世称小五台,小清凉山。寺初名清凉寺,宋初名岩泉寺,元仍之。明代或称七佛峡岩泉寺。清雍正间称万圣寺。乾隆间,寺西南山中出佛形像一百六十余尊,遂称七佛峡为出佛峡,寺名仍之。寺院鼎盛时期,四围峰头中、东、西、南、北五方,均建有殿台楼阁。现仅存万圣寺、圣舍利塔、玄帝阁、明代僧人藏骨塔、中阁五处,其余均荒废。万圣寺山门座西向东,俯临河谷。现存整体建筑占地约五亩余,分前后二进院落、门外北崖刻有米芾擘窠大字:“第一山”,清康熙九年()赵城县致仕乡三绅闫承宠据拓片擎刻,两侧配有钱塘人李用文楷书联:“岚封峡口云无看,月到潭心影不流。”这是对当时出佛峡风景真实的描给,意境自有禅味。山门座西向东,砖券门洞.前出披水,隔成三间。两次间彩塑金刚,赤膊怒目,威猛逼人。正脊起墙,作成影壁式,额雕“万圣古寺”,笔势饱满健劲。山门北侧耳房间,紧依石崖。进入山门,数步之外就是大雄宝殿,大殿与山门皆因地势而筑,不在同中一轴线。殿宇建在-米高平台之上,阶前分列宋以来经幢童八尊,形制古拙,多技缺不会,因用材出自本山,风化严重,字迹制拟,难以牌读另有纪事碑刷三通,记明清以来修茸功德。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橡,悬山式布瓦覆顶,系明代遗构。殿内空间宽大,中供本师释迦牟尼佛。背光后原有民国间住寺僧山东罗万青榜书“第一山”今皆装饰遮挡。两侧胁侍文殊、普贤菩萨,十八尊者列于左右山墙。殿内锦帐宝盖,鲜花宝瓶,供养庄严。每逢朔、望及佛教节日,远近信众居士多汇聚于殿内,随住寺僧诵经拜佛。大雄宝殿后为第二进院落,西北有明代建筑无梁大殿,砖券而成,额刻“三圣殿”。中供文殊菩萨、东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西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寺院内绿树浓荫,干净整洁,主持师宗瀛和尚十年来坚守古道场,苦心修持,广弘佛法,寺院各项管理制度,均张榜上墙,建档立案,井井有条。寺内迎请有《中华大藏经》以及各类佛经讲义及早晚功课读本,专门设置藏书室,供信众居士读藏学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