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5740834.html}

临汾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临汾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膏腴之地”的美誉。临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锣鼓之乡”。境内有尧庙、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等景区。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1.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2.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3.碑亭

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这五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刷子刷出来的。据说遗址的修建者之一刘子林一个好友非常穷,当时没有钱捐资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写字,也没有留下姓名,虽然没有捐资,但是字写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

4.一堂两阁

一堂两阁是祭祖堂、溯源阁、望乡阁的合称,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内供奉着个移民先祖姓氏神位,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家庙祖祠,被誉为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东侧的望乡阁是专门用来接待远方归客休息饮茶的地方;祭祖堂西侧的溯源阁内围绕老家文化主题,展示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成果、楹联书法作品、摄影作品、工艺品等。

5.石经幢

石经幢是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现存明代迁民的唯一历史见证。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由广济寺大法师惠琏于金承安五年(年)所建,比移民还要早多年,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多年的历史。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艺术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的珍品。

6.移民浮雕图

移民浮雕图由青铜制成,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黄剑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创作而成,长23.68m,宽4.48m,以书画长卷的形式具体表现。自左至右为:移民之始、移民惜别、移民途中,讲述了第一次迁民、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图中涉及60多位人物、15个场景,每一处细节都是一个富有趣味的故事。

7.民俗村

民俗村以依托洪洞本地特色的仿民大院为主体,根据不同生活水平建造布置,有农家车马院、民俗婚庆院、明代四合院、行医人家院、纺织编织院等,展示民间传统作坊、本地风俗、特色工艺等,还有本地特色的打麦场、水井房、水磨坊、茶楼等,让游客感受本地传统村落的民俗氛围。

8.莲花塘

莲花塘位于景区民俗村正南方向,塘内西北和东南角各有一片区域种植莲花,夏季莲花盛开景致迷人,是游客观光休憩的理想地。洪洞自古就被誉为“莲花城”,清朝道光年间进士祁隽藻,在游洪洞后,给他的弟弟寄诗一首,内有“莲花好城廓,槐树旧村墟”之句,后来人们就称洪洞为“莲花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