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4/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林州方言的独特魅力:晋语与中原官话的交织

林州,一个地处中原的魅力城市,其方言独具特色,融合了晋语与中原官话的精髓。这种奇妙的交融,为林州带来了别样的语言魅力。林州方言的探源之旅

在中原大地上,林州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方言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这种方言,既不同于纯粹的晋语,也与标准的中原官话有所差异,而是二者的巧妙结合,彰显出一种别样的韵味。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造就了林州方言如此独特的魅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探源之旅,揭开林州方言背后的神秘面纱。林州,这座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的县级市,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文化交融之地。其方言独特,语音铿锵有力,高亢宏亮,发音清晰,浑厚直硬,并保留有入声这一古声调。与河南话和邻近的安阳方言相比,林州方言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形成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方言孤岛现象。

为了探究这一独特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林州方言的词汇入手。在林州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中原官话相同的词汇,如“薅、哕、敹、搦、谝、颬、渳、胮、嗍、擓、嬔”等。同时,林州方言也融入了晋语的一些特点,如入声和圪字头词。尤其是“圪朵(拳头)、黑来(晚上)、骨蛹(蠕动)、扁食(饺子)、魁对(凑乎)”等词汇,更是与邻近的山西上党方言高度重叠。此外,林州方言还受到了河北邯郸方言的影响,共同拥有“眼气(羡慕)、毁了(糟糕)、骨戳(褶皱)、夜个(昨天)、小鹑儿(麻雀)”等词汇。

在语言学范畴内,林州方言被归类为晋语系—邯新片—磁漳小片。这表明,林州方言并非孤立的方言现象,而是在与周围几种方言区的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的。这种独特性正是林州这座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当然,这只是我们初步的推测,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观点,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历史证据。

林州市拥有悠久而复杂的建县历史。根据《林县志》的记载,林州在夏朝时属于冀州,周朝时则归卫国管辖。随后,春秋时期林州先后属于卫国和晋国,战国时期则分属魏国和赵国。秦朝时,林州隶属于邯郸郡;到了西汉,又改属河内郡;东汉时期,林州又划归魏郡。三国时期,林州属于朝歌郡;两晋时,其归属则更为复杂,先后历经汲郡、前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政权。北魏时期,林州进入邺城,后隶属于相州;隋朝时,再次属于魏郡。唐宋两代,林州均属相州;而金元明清时期,则一直隶属于彰德府(路)。民国时期,林州归河南省河北道管辖;解放后,其行政归属先后经历了安阳、新乡的调整,最终又回归安阳。

尽管历史上的林州行政归属多变,但其地理位置始终特殊,大致在河北、河南两地间轮换。这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之悠久的历史背景和行政归属的频繁调整,无疑为林州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公元年那场历史事件——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相州总管尉迟迥并焚毁邺城后,安阳取代了邺城的地位,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重大变迁,对邯郸方言向安阳方言、进而影响林州方言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除行政归属的变迁外,人口的迁徙也对林州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林县志·大事记二十一年》记载,林州先民多来自山西晋籍,并在明初迁入。其中,洪洞县籍尤为众多。旧志载,永乐十年林州归并县属为二十五里,之后陆续迁入民众,加之军屯,里数增至三十三里。这表明在洪武、永乐两朝,迁民活动是持续不断的。

同时,《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也证实了这一点。书中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建议将狭乡之民迁往宽乡。皇帝诏令户部侍郎杨靖执行此议,迁山西泽、潞二州无田民众至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自便置屯耕种,并免除其赋役三年,还给予农具资助。这一政策无疑推动了山西晋语系方言向林州、安阳等地的传播。

此外,林州的自然灾害也对方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年至新中国成立的年间,林县遭受了多次自然灾害,其中包括30多次大旱和5次“人相食”的惨状。因此,翻山越岭逃荒到山西成为许多林州先民的无奈选择。如今,在山西省晋东南和吕梁一带,仍然可以见到许多由林县逃荒移民定居形成的“林县村”“林县沟”。这些移民在当地形成的聚居地,如太原的“林县移民巷”和长治南部的“林移村”,都见证了那段历史的沧桑。当然,留在山西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回到家乡。他们在灾后返乡时,带回了在山西临时居留地学到的方言词汇和语音,进一步丰富了林州方言的内涵,也强化了晋语系在林州方言中的地位。此外,《林州旧志汇编·地理下》还记载了磻阳城(即盘阳)的历史。这座城位于县北七十里,周围二里,高一丈五尺,北临漳水。据《水经注》所述,漳水曾流经磻阳城北,而沧溪水则汇入其中。在宋端拱元年,河北诸郡兴建城池、仓库及制造兵器,每年从民间征办材木,于是便在磻阳城设立了采造务,名为磻阳务。特置了监官并增置了六百名工匠,每年供给衣粮,并免除其门役。他们从春二月到冬十月,都会在林虑北山采木,然后通过漳水、洺水,直至冀地。有人甚至认为,石赵时期就已在此置县。

书中还提到了双泉务,它位于县南五十里淇水北。据《旧志》记载,双泉务与磻阳务都是在宋端拱元年设立的。他们从林虑南山采木,然后经淇水,最终抵达雄霸。然而,双泉务已经久废。此外,书中还记载了蚁尖寨的历史。它位于县西北四十里倚阳山巅,金末时在此置寨。元光二年,林州蚁尖寨发生叛乱,张开进行了平定。正大二年,蒙古史天泽攻打金国,夺取了蚁尖寨。元至正十七年,刘福通兵攻陷林州,达鲁花赤神保与民众共同守卫蚁尖寨,但第二年寨破,神保战死。明洪武二年,韩政攻下蚁尖寨,元右丞吴庸率众投降,共有万余人。嘉靖七年,潞城贼攻击蚁尖寨,被郝世昌击败。崇祯年间,白莲教匪李九顺占据蚁尖寨,后被李坤达剿灭。

这些历史事件表明,由于官办事务和军事活动等原因,林州与外界的局部接触较为频繁。这种频繁的接触无疑为外来方言的输入和林州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带来了影响。为了便于与外界交流,林州人形成了主动学习对方发音和词汇的习惯。综上所述,林州方言在晋语系上党片(长治)与邯新片(邯郸)的交织影响下,以及中原官话与晋语系方言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如今别具一格的特色。晋语系邯新片无疑为其底蕴所在,而中原官话与晋语系上党片则为其后续的覆盖层。正如杨震林先生在《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中所言,林县(现林州)地处太行、三晋、燕赵与中原的交汇之地,这使得它融合了这四大文化的精髓。通过对方言的探源,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如今在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林州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会说家乡方言,这无疑令人感到遗憾。尽管林州方言仅在本地及周边安阳、河北部分地区通行,但它却拥有完整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系统,足以满足本地人的社交需求。它不仅是语言的活化石,更承载了林州独特的文化和乡愁。因此,在教授普通话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家乡话传承给孩子,以永远珍藏这份林州的根与魂。

侯精一著《晋语的分区》(稿),发表于年4月。张旺增主编《林县志》,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年出版。林州市地方史志协会编纂《林州旧志汇编》,成书于年。魏征主编《隋书》,中华书局年版本。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中华书局年1月版。谷少华、郭沈青合著《河南林州方言入声字读音及其历史层次》(稿),成稿于年。陈松亚著《林州方言语音研究》(稿),成书于年。秦溶霞著《河南林州方言词汇研究》,出版于年。杨震林著《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年4月出版。

文字:焦兵书

编辑:renzaikuanglu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