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西行,沿途观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若干古迹。 面对珍贵文物被斯坦因等人疯狂掠夺的史实,无论是讲解员还是游客,都百感交集: 稀世文物被外国掠夺,或许是不幸中的万幸,如留在中国难免不被破坏,流落海外虽说令人心酸,但终究得以保全乃至珍存。 回程又赴家乡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参观,我国奇丽瑰宝被掠夺的历史再次浮现眼前。 广胜寺有几绝,其中最令人惊艳的应是七彩琉璃塔、《赵城金藏》佛经和《药师经变图》壁画。 在这绝世稀珍的背后故事特别令人唏嘘,其中有山西版的“王圆箓”、“蒋孝琬”等“历史罪人”,更有誓死保卫国宝的民族英雄——力空和尚。 惊世绝美琉璃塔 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年),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分为山上的上寺和山下的下寺。 根据广胜寺所存碑文记载,阿育王造塔八万四千座,中国有19座,广胜寺的阿育王塔即其中之一,后改名俱卢舍利塔。 后来几经兴佛灭佛变迁,寺庙依旧香火繁盛,具有一定规模。 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年),洪洞一带发生里氏八级地震。 “观洞屋庐摧圮为之一空”,“云炎昆岗,玉石俱焚”。 这次地震中,广胜寺庙宇建筑几乎全部倾塌,损失极为惨重。 明正德十年(公元年),达连和尚发愿筹资,欲修建被地震震塌的俱卢舍利塔。 此后,达连和尚历时12载,募化四方,于明嘉靖六年(公元年)建起宝塔。 因明代的琉璃制作技术非常成,且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所以该塔采用琉璃材质。 最令人叫绝的是,该塔工艺精湛,构思巧妙,审美超绝,堪称广胜寺的建筑之魂。 宝塔整体造型八角十三层,塔高47米,逐层递缩,最高一层飞檐只有最底下一层的三分之一。 塔身每一层都有不同设计,从下至上,有佛像、金刚、力士、花卉、鸟兽、斗拱、望柱…… 纹样极为繁复精美,颜色以黄色和青色为主,掺以赤橙绿蓝紫,色彩极为绚丽典雅。 因达连和尚法号为飞虹,世人感念其营建之功,将塔起名为飞虹塔。 如今,已经多年过去了,飞虹塔依旧色泽丰润,绚丽如初。 飞虹塔还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高的、保存最完整的琉璃塔,被人们视为超级国宝。 众所周知,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78.2米,可惜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 要知道,大报恩寺琉璃塔修建耗时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军工达10万人,耗资.5万两银子。 而飞虹塔仅仅是靠达连和尚一己之力,募化而来,其中的艰苦卓绝难以想象。 飞虹塔一经建成,便成为广胜寺的标志性建筑,引得四面八方的信众如潮般涌来朝拜。 更为神奇的是,多年之后,该塔为另一件稀世之珍提供了庇佑,使之得以保全。 守护国宝的英雄——力空和尚 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唐贞观二年(公元年)取回梵文佛经余部,其后历时19年组织翻译,共译出佛经余部约余卷。 其后,汉文大藏经逐渐成型。 北宋开宝年间(公元-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版木刻汉文大藏经在成都雕印完毕,名为《开宝大藏经》。 金熙宗初年(公元年),山西长治信女崔法珍发愿筹资雕刻藏经,筹资历时33年,在山西解州天宁寺完成刻版。 其后,她将据不十分可靠记录,该版经书一共印制了43部,送外国36部,存国内7部,其中一部藏于广胜寺。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公元年),鉴于经书不全,广胜寺主持祖美亲往燕京弘法寺补印。 该经一共帙部卷,约多万字。 该版经书在每卷的卷首加印了广胜寺刊刻的《释迦说法图》一幅,开端还刻有“赵城县广胜寺”六个字。 经书被请回后,被供养在上寺的弥陀殿。 其后的几百年里,经书虽有遗失和遭破坏,但终归得以妥善保存。 我国高僧范成法师于年发现此版本藏经,大为震惊—— 要知道,全世界保存下来的金代全藏刻书极少,而这部经书较为完整,是传世孤本,实在是稀世瑰宝。 既然藏经是“赵城县金版大藏经”,范成法师遂将其定名为《赵城金藏》。 此新闻一经披露,即轰动中外,“中外人士联袂摄履往赵城探讨者不绝。” 年,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获悉后,派人到赵城考察,并开出22万银元的高价收购经书,遭到主持波罗和尚的拒绝。 后,有日本僧人专程来到广胜寺,以每市尺1银元的高价,购买《赵城金藏》,未遂。 年,日军侵略华北,蒋介石密电国民党中央军第十四军军长李默庵,要将《赵城金藏》运往西安。 时任广胜寺主持的力空法师断然拒绝,回寺后他立即派僧众将经书封存于飞虹塔内。 次年,阎锡山派八十三师师长冯钦哉讨要经书,又遭力空回绝。 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赵城,广胜寺距日军据点仅2公里,经书危在旦夕 此后,日本人多次询问经书下落,力空骗其称被李默庵运走了。 年,日本政府派遣“东方文化考察团”到赵城,提出要上飞虹塔游览。 情急之下,力空法师不顾日本人的威胁,毅然决定向八路军求助。 明知道日军定会兴师问罪,但力空认为: “我既有誓愿在先,为发舍身,要我性命,这不是要我早离娑婆苦地么?” 得到力空的消息后,时任太岳军区政委薄一波统一指挥,军分区和县游击大队在僧众的配合下,连夜紧急将《赵城金藏》运抵地委机关驻地。 其后,力空法师为了逃避日军的抓捕,躲在阴暗潮湿的吕祖洞三个多月。 解放后,《赵城金藏》被分装42箱,安全运到北平,如今藏于国家图书馆。 这部稀世瑰宝和《永乐大典》、《敦煌遗书》以及《四库全书》一起并称为国图的四大镇馆之宝。 可以说,没有力空法师,没有八路军和爱国的诸多僧人和民众,这部经书或许会在台湾,或许流落日本。 他们都是爱护国宝的英雄,功莫大焉。 山西“王圆箓”——历史的罪人? 广胜寺的下寺虽然没有琉璃塔,却也有稀世之珍,那就是元代的壁画。 其中最为精美的则是大佛殿的壁画,是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年)重修殿宇时的作品。 画有佛、菩萨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内容,画工精美,色泽富丽,堪称神品。 东壁画的是《炽盛光经变图》,主像为炽盛光佛,面相方圆,庄重慈祥,身着朱红色袈裟,坐于莲花座上。 两边分坐左侧为日光遍照菩萨,右侧为月光遍照菩萨。十二宫天神分成两班,东、西侍立,人物合计有三十多个。 西壁画的是《药师佛经变图》,画面正中,药师佛宝相庄严,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胁侍两侧,周遭有8大接引菩萨、12神将,各护法天神部诸眷属围绕,护持着东方净土。 因为殿上有梁柱,所以东西两壁的壁画整体呈“凸”字形。 壁画上方则是三角形等不规则形状的壁画板,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类似于七巧板,拼布于横梁上方的空白处。 可以说,这些壁画是元代艺术家的杰作,整个殿堂也是壁画的艺术天堂。 可惜在多年后,它们遭遇到了一场“无妄之灾”。 民国十八年(公元年),下寺主持贞达和尚以块大洋的价格将东西两墙的壁画卖给了美国人。 如今,大殿东侧廊下,有一块题额为“永垂不朽”的碑,完整地记录了这次“劫难”的经过: 当时因为下寺建筑“倾塌不堪,远近游者无不触目惊心”。 当地人“频欲修葺,终因钜资莫筹而止。” 后有远道而来的美国人喜欢大殿东西壁画的古雅,流露出购买的意思。 贞达和尚立即邀请当地的乡绅代为估价联络,理由是 “舍此不鄙,势必墙倾像毁,同归一尽”。 是啊,既然早晚要毁掉,还不如在毁掉前卖一笔钱,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和美国人再三讨价还价,贞达最终以块大洋的价格卖掉了东西两壁的壁画。 按照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块钱来计算,这等于是64万元人民币,不大不小的一笔巨款。 拿到钱后,贞达和尚为下寺修建了一孔砖窑,重修了大殿三处损毁地方,又在西南角建了一个小门,东西廊房,四周围墙,补的补,建的建…… 就这样,“拆东墙补西墙”,下寺终于修葺好了,此事在当地被誉为“数十载难成之盛事也”。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 壁画再好看,“不过备游客之观览,代诗人之歌咏而已”,有什么价值呢?堆在墙上一无用处,就像“粪土”一样。 既然古人的妙笔可以点铁成金,今天佛门也可以“化土成金”。 多亏了美国人,“不惮物议而慷慨以与之……大动慈悲心”,让这些“粪土”化成了真金白银。 修葺后,下寺焕然一新。 “十方清洁,殿庭严肃,风雨不惧其飘零,霜雪勿虑其侵蚀……” “其人力所能为哉?”非也!此乃“佛之功德所感也!” 这块碑是赵城县长张梦曾所撰写的,因为参与这场交易的人们“不欲没此盛举”,怎么能让这件“大好事”悄然隐没呢? 在他们看来,这件“以壁像而易钜金”的事情实在太传奇了,应该“永垂不朽”。 嗣后,这两幅壁画被剥离殿墙,经古董大鳄卢芹斋一手策划,漂洋过海运往美国。 《炽盛光经变图》被纳尔逊博物馆买下,陈列在特设的“中国庙宇”之内,直至今日。 《药师佛经变图》被收藏家塞克勒捐给大都会博物馆,陈列在“中国早期佛教艺术”展厅之中。 记得下寺导游小姐姐在讲解的末尾,说了一句很公允的话: “贞达和尚或许凡尘未尽,最后还是还俗了。他的是非对错我们也很难说,就留给后人评价吧!” 望着大佛殿墙边竖着的十几块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听着三个尼姑“呕哑啁哳”的敲钟念佛声,不由得悲从中来。 历史永远就是这样自顾自地往前走,正如宋代的兰谏矾和王说分别为广胜寺所写的那样: “纷纷战国无穷事,今日谁能说是非。” “自古兴亡安足问,世间人事转头非。” 参考资料: 扈石祥:《洪洞广胜寺》 柴瑞祥:《广胜寺风物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