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你来过洪洞大槐树吗?

你知道这里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吗?

如果你要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首先应该来看的就是当年移民时离乡背井的乡民念念不忘的那棵身粗数围、树荫冠盖数亩的汉代大槐树,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那棵大槐树早已无踪无影,为了不使游人遗憾,民国三年,即年,由贾村人景大启发起,在那棵大槐树生长过的地方立了一块大石碑,碑的正面刻着“古大槐树处”五个刚劲挺拔的隶书大字。

在碑的阴面,精炼的六百多个字的《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记录了修复大槐树迁民遗址的动机、经过和意义,还追忆了迁民的原因、大概情况和迁民后裔们的思家恋乡之情。

娴熟的文笔,流畅的话语,使人感慨万千!或许能弥补起你那心灵的缺憾。站在此地,睹物思情,你的脑海中突然会出现一株莫大的槐树,大槐树底下成千上万的乡民被迁送外地,他们一个个呼儿唤女、哭爹叫娘,回头仰望大槐树,你仿佛已经置身于被迁走的移民之中。

而写这篇文章的人,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贺柏寿。

贺柏寿,字莘辅,洪洞县龙马乡塾堡村人,生于年,于光绪乙酉()年中举人,朝考一等,被皇帝派往河南,历任登封、确山、息县、杞县等县知县,也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宣统末()年,致仕归家。归家后曾在洪洞县府参加修编《洪洞县志》、复修古大槐树处,年逝世,终年72岁。

民国三年,贺柏寿与景大启、刘子林募捐筹建“古大槐树处”,他除在“古大槐树处”石碑阴面撰文外,还在木牌坊的正面匾额上题写了“誉延嘉树”、在阴面匾额上题写了“荫庇群生”,都是以民国时期从右向左的习惯写法而成。大家来游玩洪洞大槐树时可以留意一下,还可以听导游讲“誉延嘉树”“荫庇群生”的故事。

正是由于贺柏寿等人修复了大槐树迁民遗址后,“古大槐树处”才开始了新的一页,广大迁民后裔有了怀古思旧的集中之地,也使各姓氏的家族谱牒有了一个集中点,现在我们才有了根,才可以寻根问祖。因而,当你记住洪洞大槐树的同时,也应记住贺柏寿这个人。

(文章内容摘自《洪洞大槐树移民轶事》)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