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人生七和八 文李新民 说人生,有多变,惚惚悠悠到百年。 说一千,道一万,我把人的两个数码表上番。 一二三四咱不翻,五六九十也不谈。 七和八,两数连,其中的歌儿听我言。 人在嫁(妈)肚里三百天,那是足月谁都了然。 俗言说,八个月女来七个月男, 养下的娃也能活人间。 七岁八岁正贪玩,居舍翻腾院里搓泥蛋。 十七、十八力不全,现在的娃家更散懒。 脏活苦活不愿干,伸手要钱不知大人难。 二十七、八正当年,而立之年到眼前。 好儿不继老子业,发奋图强莫畏难。 三十七、八顶了主干,老小两头靠你担, 日夜操劳受熬煎,这时候才知人间苦和甜。 四十七、八花了眼,沉重的担了压到肩肩。 儿要娶妻女要嫁,那个不予就惹下麻杂。 五十七、八靠边站,大小事儿往后探。 唯有一事不算完,当好保姆照好孙男。 六十七、八想养天年,不能干活卧了闲。 出东家,串西家,回家没饭你干瞪了眼。 七十七、八人讨厌,话比屎多嫌拨宽。 咳嗽气喘病荒多,失了老伴嘛了尴(注①)。 八十七、八已到限,阎王不催小鬼缠。 腰痛腿跛胳膊酸,等死队(注②)里晒暖暖。 九十七、八世少见,世纪老人一百年。 儿女生下一卜摊,到头来你推他揎吃了轮饭(注③)。 八和七、七和八,人生可能走几下。 我劝世人莫愧叹,庄嫁一季花一刹。 好死不如丑话着,咋活也是转眼间。 生下好儿好女享舒坦,养下坟地(注④)你成了不孝男。 劝世人,记心田,年轻时多干算何难。 教育儿女要节俭,孝字当头好儿男。 传统美德多指点,莫让他人把脊梁窜。 家庭和睦靠大家,珍惜人生这几十年,几十年。 注: ①嘛了尴——指一些事情很难处理,左右为难的意思。 ②等死队——农村中对上了年纪的一句戏言。在农村,会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经常在冬春日暖的天气里,挤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天说闲话的情景。 ③轮饭——一些弟兄多的家里,对老人实行轮流管饭的坏习俗,每轮3-5天,或15-30天不等。 ④坟地——对不过光景,整日吊儿浪荡,不知孝顺老人的人的一种鄙称。 “干板”(亦称“干板腔”),就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洪洞干板”是由明朝时期民间闲散艺人弹唱的莲花落演变而成,道具简单,便于携带,仅用二块竹板或木棒(能击打出节奏均可)。“干板”虽然没有动听的音乐旋律,但它却有板有眼,用洪洞“土语”的发音腔调进行唱板,它的表演形式随时都可进行,具有定的随和性、群众性、自然性,且不受形式的限制,最大的特点是演员与观众能溶为一体。它活跃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浩海之中。 “洪洞干板”发展、传播于晋南一带,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抗日战争时期,洪洞苏堡艺人郭璞玉,将“洪洞干板”这一民间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他表演时一般是站在舞台上,活动幅度不大,装扮朴素,通常是头裹一块白羊肚毛巾,手握二节木根边打边唱,进行抗日宣传,其唱词大多是自编的题材。他将洪洞“干板”逐渐打造成一种完善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既朴实又淳厚,表演时的开场白就现编现演既生动又活泼,如:”创造新,改编旧,快板变动顺口溜,什么家具都不要,咱静静般般来一套,”“表快板,不容易,因为昨儿才学的”等,既风趣好听又随活押韵。描写时间、地点、人物的段子生动、有趣,如:“四三年九月二十六,老百姓刚刚收罢秋,秋收毕,麦种完,河西来了三八六旅十六团,”简简单单的几句台词、既押韵又上口,同时又能说明事由,紧扣主题。“洪洞干板”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如:“日本人飞机飞得高,八路军头上顶着蒿”,表现人物的如“民工有个王大胆,看见鬼子红了眼,举起扁担往前赶”等。在一段时期里,郭璞玉表演“洪洞干板”影响极大,当时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咱不看君才挂画,可不敢误了看苏堡油娃。”“油娃”是郭璞玉的艺名,“君才”是蒲剧团老艺人,其最出名的是挂画一折。 “洪洞干板”像朵含苞欲放的山花,分外引人注目。它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淳朴的方言土语,巧妙的艺术构思,独特的表现风格,简明的表现形式,深受当代人民群众的喜爱。 “洪洞干板”发展到今天,更为盛行,特别是在农村,民间艺人在各种场合进行表演。段子的题材丰富,反映了各条战线的模范事例、各地的风土人情,大多是健康向上、反映时代气息的好段子,如孝敬公婆、计划生育、反对赌博、反对邪教、破除迷信等。在临汾地区一些大型文艺活动中屡次出现这艺术表现形式,就连一些电视广告也采用这种形式。 END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