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临汾洪洞方言之“挏” 文/刘志杰(山西临汾) “挏”(dòng),在临汾洪洞以及其它地带经常用到,是一个古音,也是一个古字。古籍上义项有: 《说文》:挏,推引也。 方言∶自上掷下。福州谓自上掷下曰挏。(章炳麟《新方言》) “挏”,提手旁,地地道道的动词,表示人的动作,一般指幅度较大的动作,动作幅度小了构不上“挏”。比如:每年3月12日是全民植树节,拿铁锹挖好坑,择时树苗放进去,再用铁锹把土回填上,这下可以浇水了吗? 不行,千万不能浇水。有经验的长辈这会儿就会过来,劝告你:“娃,先不敢浇水哩!得用锨把将虚土挏几下,土就实在了。不然浇上树苗会歪倒。” 这里“挏”指的是用铁锹的木头把子将回填的虚土使劲夯一夯,必须用力,不然虚土实在不了。 现在人最钟情惬意的不过去名胜旅游。假期您带着小孩,到了某个青砖黛瓦的古城,一定有一座古朴闲雅的钟楼在等着您。拾级而上,二层中央一定挂着一口镀铜大铜,旁边横挂着一根碗口粗的槌棒。这时一定会对您的孩子说: “来,抓住这个粗棒,往这口钟上挏两下。”随着两个小手一下一下地撞击,就有一声声的“咚咚”的音响穿透历史的时空。您就对小孩说:“古人就是这样报时的。” 以上是具象的“挏”,如果联想引申开来,那就可能很难搂得住了。“娃们都不爱干净,稍不留神就把衣服挏脏了。”小孩子力量虽然不大,但也有用力过度的时候。 “挏唠叨”、“挏乱子”、“挏景(平声)”更是挏的时候力气太过猛、太欠思考、太过莽撞了。“挏乱子”类似于本地方言的另一词语“捅娄子”。“这货就不叫人省心,这回可给你把乱子挏下了。” 有一句广告词广为人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今天我要稍作改动——“挏则不懂,懂则不挏。”挏出事儿的人往往是不懂事的人: “初生牛不怕虎”。无知的小孩儿胆子最大,什么都敢摸,什么都敢挏。小指头敢伸进带电的插座窟窿,一碗滚烫的开水也敢随手挏它,因为他不知道插座有电能打人,他不知道碗里开水能烫人。不会游泳的人也敢下深水,不懂交通规则的敢撞红灯,没学过操作规程的也敢开机器,“唠叨”都是这些人挏下的。 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成员经常在外酗酒、打架,今天头上顶一个窟窿,明天让人家告到派出所去,那么家里其他所有成员都得成天提心吊胆、睡不好一个安稳觉。 行走江湖,为人处世,首当不卑不亢,既不能怕事,也不能惹事,遇到不顺心的事倡导宽大为怀。过去家里经常挂着一幅字,叫做“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一步心平气和。”如果能多行善事,比如济人利世、助人为乐,或者遵守社会公德、尊师重友、尊老爱幼。那么,就很少能够在外“挏乱子”,家人也就能安心了。 说了“挏景”,再谈一谈与之貌似的“挏光景”。询问过好多当地人,他们都一致认为“挏光景”与“挏景”截然不是一回事。“挏光景”指的是手大脚大,消费享受花钱没有节制。传统蒲剧《麟骨床》中第一回中牛二(道白): “我乃牛二,书香世家,浪荡成性,一份好家缘挏了个干净。” 新编小戏曲《包林拉票》中场外音唱词: “穷庙方丈卖地皮, 富庙方丈开奥迪, 拆了东墙补西墙, 光景挏完不稀奇。” 有一个成语叫做“量入为出”,也就是有多大能耐办多大的事,“家有千贯,不如日进一文”。前些年有报道,一个在外地上学的大学生,每星期都要父亲寄钱过来,而他硬是把他父亲捡破烂省吃俭用勒裤带里勒出来的一点血汗钱全花光了。关键是这些牙缝里挤出来的钱用于正当的学习上也算,他全都花在了每天进网吧上网玩游戏了。 当下,倡导理性消费,抵制讲排场、搞攀比,正在形成全民的自觉行为。只有不再“挏光景”,光景才能越过越好。 总而言之,不是不让你“挏”,而是要适度地去“挏”,理性地去“挏”,“挏”得文明,“挏”得得体,就不会“挏下乱子”,也不会“挏完光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