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01:42游姓(15)|两宋时期南北方的游氏涌现出不少名载史册的名人封面新闻记者黄勇明清时期的游姓人,在经历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战乱后,从宋朝时的巅峰发展阶段进入平缓时期,显要家族不多,相对比较沉寂。明朝时的全国游姓总人口有8.7万人,排在全国各大姓氏人口的第位以后。相比宋朝时的13万人来说,游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得很厉害,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福建是游姓人口第一大省,有3万多人,其次人口较多的省份是安徽、广东、湖北、四川和山东等,四川游姓人口锐减。山西游姓是洪洞大槐树移民之一。(资料图片)明朝初期,山西游姓作为洪洞大槐树移民之一,被分迁到河南、山东、河北、湖北、陕西等地。同时,也有不少外省游姓人迁徙入川。明朝中叶后,福建、广东的游姓人开始进入台湾,两广、四川的游姓人播迁到了云南、贵州。广平游氏游显栢在明朝正德年间入川洪武2年(),住在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的游庆一、游庆二、游庆三,迁到今邻水县护邻乡观音岩。后来一人去了现在的重庆市垫江县,自成一派。年游文薰主修的《简阳游氏谱》中说,远祖游显栢,字还朴,原籍江南宁国府宁国县黄池镇(一说为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属于广平游氏。明朝正德年间,游显栢带着儿子游践夔从湖南新化县“宦游入蜀”,定居在川北顺庆府邻水县朱家坝桐子园。游践夔的儿子游察,“愤读诗书,联捷翰院”,官至“湖南巡抚”,为官清慎勤明,任满还京后退休归田。游察认为邻水县地瘦人贫,不是久居之地,寻思着搬家。他和同县的师姓、庹姓于是搬迁到简州龙泉驿东路师家口定居。万历39年(),游察去世,葬在今成都市龙泉驿区百工堰口。游察子孙繁衍茂盛,当时号称“游半街”。游察有6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游纪友,为躲避明末战乱,先是逃到父亲游察的老家邻水县,后来又逃到贵州。战乱稍事平定后返回邻水,再与师、庹二姓回到龙泉驿百工堰。师、庹二姓后来迁走,但留下了庹家湾的地名。游纪友的儿子游仕美,后来迁居到泸州;孙子游国用,迁到崇庆州小罗寺。川南游氏入川及繁衍情况高县《游氏族谱》中说,明朝时,其入川始迁祖游大远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徙到南溪县。清朝乾隆年间,游大远的后裔游珠,迁徙到高县归化乡鱼州坝丁家村甜竹林,修盖了3间草房,与丁姓人家一起在当地耕种为生。游珠成为高县鱼州坝游姓开基祖,其后裔有的迁到珙县。洪武4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的一支游姓迁到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次黎坎。居住数辈后,明朝中叶,这支游姓人中的游海,带着游庚一、游庚二、游庚三3个儿子入川。途中,游海走散,三兄弟团结一心,走到了泸州。到达泸州后,游庚一改名为游友富,游庚二改名为游友德,游庚三改名为游友贵,在泸阳白土坝(今泸县青龙镇)分手,各自落业。游友富沿着沱江上行,到内江白马庙落业。游友贵到江津,后到今重庆市永川区松溉镇落业。游友德就在分手的泸阳白土坝落业,有4个儿子,4个儿子一共又有9个儿子。游友德的9个孙子先后各自到异地落业发派。游友德第四代孙游宗继,在嘉靖4年()考中进士,后在南京礼部任职。明末年张献忠入川,游友德的后裔纷纷外逃避难。清初政权稳定后,部分族人回乡复业,繁衍至今。请看游姓(17)。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