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皮肤病中医医院 http://m.39.net/pf/a_10163141.html

本县境内的先民活动,可以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年,文物工作者在清河上游河谷台地,发现两处新石期时代的文化遗址——洪水遗址和杨杜遗址,两处遐址面积均在两万平方米以上,为较大的氏族部落所在地。经对发掘的整形陶瓶和破碎的陶罐、陶鬲残片鉴定,属仰韶文化中早期遗存,与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大体同期,距今约七千年,其性质属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发掘过程中,还在清峪河,浊峪河两岸阶地,发现许多散落的与上述两处遗址类似的陶器残片,说明这种新石器遗址在本县还有几处,先民们多聚集于原区的河谷地带居住。《四彝郡县图》和《云阳宫记》等旧志中,均有黄帝铸鼎于嵯峨山的记载。黄帝铸鼎之事,虽属传说,但毕竟反映了本县域内有原始氏族社会先民活动的迹象;说明四千年前本县原区已经是华夏氏族重要的聚集地区之一。年,文物工作者还在洪水乡岳村、马额乡南韩村发现了早周文化遗址。证明在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北原台地、河谷地域,是本县人口较密的处所。本县的平川地带,在古时是一片广袤的水乡,总称为焦获泽。以后水域逐渐缩小,沧桑变化,出现了坦荡的肥沃原野,但是习惯上仍然把这个地带统称焦获。这里最早的居民,是由北方迁徙来的

狁族。

狁也作“薰育“荤粥”,是早周时北方的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诗经·采薇》有“靡室靡家,

狁之故”,说明这个民族居无定所,当时还比较原始。《诗经·小雅》里又有“‘

狁匪茹,整居焦获”的诗句,记叙了

狁族移民到本县平川地区傍水而居的历史。秦郑国渠,汉白公渠的修凿,对本县境域人口影响极大,因得水利灌溉之便,“亩收皆一钟,无凶年”,民殷物阜;加之汉初鼓励向关中移民,外地流民,逐渐汇集于此。秦汉以后各朝初期社会较为安定,朝廷多采取休养生息的缓和政策,人口趋向增长;各朝末期社会动乱,生灵涂炭,人口又往往急骤下降,呈波浪式曲线态势。此态势尤以宋、元之交突出。据《元史》记载:“元灭宋,关中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一万”。加之金元战乱之际,户口统计实不详细,漏口计人现象严重,元仁宗皇庆元年()时,陕西省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76%。本县元代人口仅五千人。本县从明洪武二十四年起,人口统计有了确数。洪武二十四年(),全县人口3.27万,比元代剧增。据明朱昱《三原县志》记载,“原县户口多迁自洪洞”。《农政全书》有“洪武二十一年,户部侍郎刘九皋言:‘古狭长民迁于宽乡,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也。陕西诸处,自兵后田荒居民少,宜徙山东(山)西之民往就耕’。上曰:‘山东多旷土,不必迁,迁山西民往业之’”的记述。故(本县)田赋户口皆自洪武二十四年始。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日趋激烈,赋税徭役有增无减。地主隐瞒土地益甚,农民流亡数量很大。明弘治时,本县人口又开始下降,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崇祯年间的大饥荒,李自成义军三度围攻三原县城的兵战,使崇祯末年全县人口锐减至明代最低数。清朝初期,即有编制户口牌甲之令。康熙八年,下诏停止圈地,宣称满汉军民,应一律对待;还将明朝王府庄田改为“更名田”,属农民所有。法律又将佃户当做“良民”,劝谕满洲贵族、汉族地主荒年减免地租。这样就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特别是康熙五十一年()宣布;即以五十年()全国地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叫做“圣世滋丁,永不加赋”。这些政策对整个清代经济发展,人口增殖有着明显的影响。咸丰十一年全县人口达16万(此中可能有地方官员虚报成分)。同治时期回民起义发生,本县是主要兵战区域,回、汉相互误杀;加之光绪年间又发生两次瘟疫和大旱,使得本县人口又锐减至4万余口。光绪后期连年招徕山东、湖北及本省商州地区移民,使人口有所回升。从西汉至清末,长达近两千年,本县人口增长率仅为25%,总的增长趋势缓慢。其中几处大起大落,反映了沉重的赋税徭役、频繁的战乱、瘟疫和残酷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民国时期,30多年中,本县人口从总体看基本属于稳定型,即长期在10万上下徘徊,按阶段论,则有一次较大的波动。民国元年()至民国17年(),本县人口为上升时期。民国18年大饥荒和稍后霍乱瘟疫的流行,使人口大量死亡、逃逸,人口锐减三分之一左右。民国21()到26年(年),泾惠渠修凿,陇海铁路通车,加之沦陷区人民流向本县,机械增长率较高,至27年(),达9.7万人。年境内人口为11.3万人,较年十年自然增长1.6万多人。建国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之医疗条件的改善,新婚姻法的颁布实行,新法接生的普遍推广,本县人口增长加快。年为11.37万人,至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为31.10万人(普查截止时间为七月一日零时;年年报表为31.35万人),33年净增近20万,增长1.75倍,平均每年净增人。、年,土地改革时期,由于争取参加土改分田,本籍外流人口大量回归,在本县流动的外籍人口亦纷纷落户,使机械增长率大为提高。这是出现第一个人口高峰的主要原因,这两年每年净增均突破一万。~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出生率高,死亡少,人口增长快,平均出生率为33‰。年~年,由于“大跃进”“左”的错误和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外逸增加,自然增长率锐减,机械增长出现负数。年人口减少两千多人。此后经济形势好转,加之一度放弃控制人口,又出现了生育高峰。~年,出生率在35‰至41‰之间波动,呈现盲目增长状态。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口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年~年,全县年平均出生率为30‰左右,共出生8.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多人。年,全县又开始计划生育工作,虽有一定收效,但人口增长势头居高不下。年后,从有计划地调节转为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18‰左右。三原县明、清部分年份人口统计表表4—1

┏━━━━━━━━━━━━━┳━━━━━━━━┳━━━━━━━━━━━━━━━━━┓┃年份┃人口数┃资料来源┃┣━━━━━━━━━━━━━╋━━━━━━━━╋━━━━━━━━━━━━━━━━━┫┃明洪武二十四年()┃┃明、清旧县志┃┣━━━━━━━━━━━━━╋━━━━━━━━╋━━━━━━━━━━━━━━━━━┫┃明永乐十年()┃┃明、清旧县志┃┣━━━━━━━━━━━━━╋━━━━━━━━╋━━━━━━━━━━━━━━━━━┫┃明宣德七年()┃┃明、清旧县志┃┣━━━━━━━━━━━━━╋━━━━━━━━╋━━━━━━━━━━━━━━━━━┫┃明景泰三年()┃┃明、清旧县志┃┣━━━━━━━━━━━━━╋━━━━━━━━╋━━━━━━━━━━━━━━━━━┫┃明天顺六年()┃┃明、清旧县志┃┣━━━━━━━━━━━━━╋━━━━━━━━╋━━━━━━━━━━━━━━━━━┫┃明成化八年()┃┃明、清旧县志┃┣━━━━━━━━━━━━━╋━━━━━━━━╋━━━━━━━━━━━━━━━━━┫┃明弘治五年()┃┃明、清旧县志┃┣━━━━━━━━━━━━━╋━━━━━━━━╋━━━━━━━━━━━━━━━━━┫┃明崇祯末年┃┃明、清旧县志┃┣━━━━━━━━━━━━━╋━━━━━━━━╋━━━━━━━━━━━━━━━━━┫┃清初编审┃┃李瀛《三原县志》┃┣━━━━━━━━━━━━━╋━━━━━━━━╋━━━━━━━━━━━━━━━━━┫┃顺治十四年()┃┃李瀛《三原县志》┃┣━━━━━━━━━━━━━╋━━━━━━━━╋━━━━━━━━━━━━━━━━━┫┃康熙五十年()┃┃编审册人数,实数较此为多┃┣━━━━━━━━━━━━━╋━━━━━━━━╋━━━━━━━━━━━━━━━━━┫┃乾隆二年()┃┃编审册人数┃┣━━━━━━━━━━━━━╋━━━━━━━━╋━━━━━━━━━━━━━━━━━┫┃咸丰十一年()┃┃《续修陕西通志》┃┣━━━━━━━━━━━━━╋━━━━━━━━╋━━━━━━━━━━━━━━━━━┫┃同治三年()┃┃贺《三原县新志》┃┣━━━━━━━━━━━━━╋━━━━━━━━╋━━━━━━━━━━━━━━━━━┫┃光绪五年()┃4万余口┃己卯清查荒田统计数┃┣━━━━━━━━━━━━━╋━━━━━━━━╋━━━━━━━━━━━━━━━━━┫┃宣统三年()┃┃《采访册》招徕山东、湖北流民┃┗━━━━━━━━━━━━━┻━━━━━━━━┻━━━━━━━━━━━━━━━━━┛

三原县民国时期部分年份人口统计表表4—2

┏━━━━━━━━━━┳━━━━━━━━┳━━━━━━━━━━━━━━━┓┃年份┃人口数┃资料来源┃┣━━━━━━━━━━╋━━━━━━━━╋━━━━━━━━━━━━━━━┫┃民国3年()┃┃民国财政厅改订各县等级表┃┣━━━━━━━━━━╋━━━━━━━━╋━━━━━━━━━━━━━━━┫┃民国12年()┃┃陕西邮局调查┃┣━━━━━━━━━━╋━━━━━━━━╋━━━━━━━━━━━━━━━┫┃民国20年()┃┃采访当时粮户管理人员口碑资料┃┣━━━━━━━━━━╋━━━━━━━━╋━━━━━━━━━━━━━━━┫┃民国24年()┃┃《陕西人口通》┃┣━━━━━━━━━━╋━━━━━━━━╋━━━━━━━━━━━━━━━┫┃民国27年()┃┃《陕西人口通》┃┣━━━━━━━━━━╋━━━━━━━━╋━━━━━━━━━━━━━━━┫┃民国30年()┃┃陕西各县户口统计报告表┃┣━━━━━━━━━━╋━━━━━━━━╋━━━━━━━━━━━━━━━┫┃民国33年()┃┃四十四县户口统计报告表┃┣━━━━━━━━━━╋━━━━━━━━╋━━━━━━━━━━━━━━━┫┃民国37年()┃┃民国田粮处管理人员口碑资料┃┗━━━━━━━━━━┻━━━━━━━━┻━━━━━━━━━━━━━━━┛

~年三原县人口统计表表4—3

┏━━━━━━━━┳━━━━━━━┳━━━━━━┳━━━━━━━━┓┃年份┃人口数┃年份┃人口数┃┣━━━━━━━━╋━━━━━━━╋━━━━━━╋━━━━━━━━┫┃┃┃┃┃┣━━━━━━━━╋━━━━━━━╋━━━━━━╋━━━━━━━━┫┃┃┃┃┃┣━━━━━━━━╋━━━━━━━╋━━━━━━╋━━━━━━━━┫┃┃┃┃┃┣━━━━━━━━╋━━━━━━━╋━━━━━━╋━━━━━━━━┫┃┃┃┃┃┣━━━━━━━━╋━━━━━━━╋━━━━━━╋━━━━━━━━┫┃┃┃┃┃┣━━━━━━━━╋━━━━━━━╋━━━━━━╋━━━━━━━━┫┃┃┃┃┃┣━━━━━━━━╋━━━━━━━╋━━━━━━╋━━━━━━━━┫┃┃┃┃┃┣━━━━━━━━╋━━━━━━━╋━━━━━━╋━━━━━━━━┫┃┃┃┃┃┣━━━━━━━━╋━━━━━━━╋━━━━━━╋━━━━━━━━┫┃┃┃┃┃┣━━━━━━━━╋━━━━━━━╋━━━━━━╋━━━━━━━━┫┃┃┃┃┃┣━━━━━━━━╋━━━━━━━╋━━━━━━╋━━━━━━━━┫┃┃┃┃┃┣━━━━━━━━╋━━━━━━━╋━━━━━━╋━━━━━━━━┫┃┃┃┃┃┣━━━━━━━━╋━━━━━━━╋━━━━━━╋━━━━━━━━┫┃┃92┃┃┃┣━━━━━━━━╋━━━━━━━╋━━━━━━╋━━━━━━━━┫┃┃┃┃┃┣━━━━━━━━╋━━━━━━━╋━━━━━━╋━━━━━━━━┫┃┃┃┃┃┣━━━━━━━━╋━━━━━━━╋━━━━━━╋━━━━━━━━┫┃┃┃┃┃┣━━━━━━━━╋━━━━━━━╋━━━━━━╋━━━━━━━━┫┃┃┃┃┃┣━━━━━━━━╋━━━━━━━╋━━━━━━╋━━━━━━━━┫┃┃┃┃┃┣━━━━━━━━╋━━━━━━━╋━━━━━━╋━━━━━━━━┫┃┃┃┃┃┣━━━━━━━━╋━━━━━━━╋━━━━━━╋━━━━━━━━┫┃┃┃┃┃┣━━━━━━━━╋━━━━━━━╋━━━━━━╋━━━━━━━━┫┃┃┃┃┃┗━━━━━━━━┻━━━━━━━┻━━━━━━┻━━━━━━━━┛

(根据县统计局年终统计数)

作者/来源:秦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