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河北 在禹城市辛寨镇镇政府驻地东边4公里处,有一个人杰地灵,曾经惊动过清朝光绪皇帝的偏远小村庄,叫“战高村”。它北面与王庄村接壤,东北与河西刘村搭界,东南与王桥村相邻,村西是叠道村。早在明朝永乐年间,这里就已建村,原村名已无据可考。 图上方的黄线为国道 点击图片可放大 史料记载:明隆庆年间(年—年),“瘟疫,致十死八、九”。该村其他几姓居民,均被瘟疫传染致死,因高家是大户,生活条件较好,平时很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保健,与外人接触得少,家里种植了一种奇特的中药材,其功效清热解毒,长期食用,能解百毒,听说后来就是这种中草药,提炼出了青霉素。高氏一家因食用这种中药材,才保全了性命存活下来,故后以其姓氏改村名为“高庄”。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战氏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往高唐州胡集村,万历年间(公元-年),战氏一支先祖战昆石由高唐州胡集村,迁移至“高庄”,后因战氏人丁兴旺,家族势力逐渐庞大,村名遂改为“战高村”。一直持续到现在。明末清初,朱氏、康氏先后来到此村定居。民国年间,康氏还剩下一户,闯了关东。至今,该村尚有战、高、朱三个姓氏。 “朱(猪)吃康(糠)”的传说 多年来,在战高村村民中一直流传着一个“朱(猪)吃康(糠)”的故事。 还得从明末清初朱氏、康氏来到战高村说起,朱氏家族成员较多,相传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后裔,因避战乱,不远千里,来到战高村。康氏不知从何而来,无证可考,家族人少,势单力薄,两家对门相居,难免“勺子不碰锅沿”,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点小事,发生矛盾,先是谩骂打嘴仗,接下来就升级为“动架势”,经常打得不可开交。 “不是冤家不聚头”,两家的地还紧靠着,因为种地打畦背,朱氏说康氏侵吞了他家的地,康氏就说朱氏多占了他家的田。双方各说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是针尖对麦芒。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经常到村里办公人那里“打官司”,时间一长,村里办公人也懒得再管他们。因为双方经常发生战争,村办公人早已厌倦了管他两家的事,最后总是弄得不欢而散,不了了之。 朱家人多,康家人少,最后官司总是以康家占不着便宜而告终。于是,有个别村民就根据他两家的情况,胡乱编排上了,说他两家子不能在一块儿,早晚康家被朱家吃掉,本来就是朱(猪)吃康(糠)嘛?!!天生相克,天意如此。天命谁也改变不了,这就是命。 这话越传越凶,“谣言千遍成真理”。康氏还真信以为真。随着时间推移,朱家依然是人丁兴旺,可康家老埋怨自家妇女不争气,男丁越来越少。“胳膊拧不过大腿”、“人不能和命抗争”,看样子真是命该如此。康氏思前想后,与其在这里被朱(猪)吃掉,还不如到其他地方闯一闯去寻找个活路。 深思熟虑之后,就变卖房产、田地,带着一家人闯了关东。这场被人们称之为“朱(猪)吃康(糠)”的闹剧,最后以朱家全胜收场。 ▲本段资料口述人系战高村村民高凌怀,现年75岁。 ◆◆◆◆◆ 婆媳贞节碑的故事 在战高村村北,柏油路路西,矗立着两块高大的石碑,皆为“贞节碑”,又名“圣旨碑”,格外引人注目。其中较大的那一块,是光绪皇帝钦命禹城知县为战高村战温氏所立。 史料记载,在古代立贞节碑,必须经皇上谕旨批准,是一种很高的褒奖,以用于专门表彰奖励那些忠孝事迹特别感人的优秀女性。 整块石碑高2.4米,宽1.2米,下有碑座。碑头系双龙造型,刻有“圣旨”二字,还有官方大印,碑身上方刻有“坤元正气”四字,碑身正面中间部分刻有四个楷书大字“洁比冰霜”。正面右方,刻有圣旨原文:“钦加同知衔抚院营务处知禹城县加五级随带加一级纪禄十次许为”,左方刻有“战万箱之妻温氏立”。碑身正面四周边沿部位,雕刻着战温氏孝敬公婆、抚养孩子、勤劳持家的各种塑像。 战高村的“贞节碑” 石碑背面镌刻的是碑文《节孝碑记》,于大清光绪十八年(公元年)陽月上浣谷旦,由江西鄱阳县正堂李镜撰文,钦天监取入天文生茌平周隆祥书丹。碑文高度概括和评价了战温氏平凡而又杰出的一生。号召全县乡民,向战温氏学习,弘扬传统美德。 碑文记载,战温氏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二十一岁时丈夫染病去世,自己强忍内心痛苦拉扯着两个不懂事的儿子,和三岁的婆家小叔子战万荣(比丈夫战万箱小一十九岁),含辛茹苦,将儿子和小叔子拉扯成人,给他们盖房娶媳妇成家立业。她还精心侍奉多病的公婆,感动得公婆直掉眼泪。她拿公婆当父母,熬药、煎汤、洗脚、洗衣服、做饭、看医生,替丈夫尽孝。一个小脚女人又忙里又挡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线织布,四十年如一日,直到把公婆二老养老送终,入土为安。自己也终因年老体衰而病倒。 六十六岁那年,战温氏因病去世,举家悲痛,小叔子战万荣感谢嫂子的养育之恩,更是在灵床前哭得死去活来。在孩子们心目中,战温氏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母亲,在公婆心目中,她是一位好媳妇。在村里,她更是一位出了名的善人、好人。她重妇道,守节操,为照顾一家大小,宁愿终生守寡。她温柔贤惠,通情达理,性格坚强,同命运进行顽强抗争,她平易近人,乐于助人,还经常帮助那些比自己还困难的乡亲们。 人虽然不一定能使自己变得伟大,但一定能使自己变得崇高!战温氏虽然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平凡的小事中足以看出她品格的崇高。战温氏去世后,村里感念她的功德,将她的事迹逐级进行上报,最后,终于直达天庭,经皇帝批准,战温氏被定为“贞节烈女”,赏赐“贞节碑”一块。禹城知县大人也亲临现场,举行隆重的立碑仪式,以示尊崇和褒奖。 紧挨着战温氏“贞节碑”的左面,有一块略小的石碑,样式和“贞节碑”差不多。石碑正面,双龙碑头上书“流芳”两字,有篆刻大印,碑身中间雕刻着“彤史扬辉”四个大字。碑身左面是立碑时间,中华民国拾肆年(公元年)岁次乙丑葭(jia)月上浣谷旦。碑身右面是为其已仙逝母亲立碑的三个儿子的姓名。男:战金斗、战金鳯、战金皓顿首敬立。碑身四周雕刻着刘母战孺人的塑像。石碑背面碑头刻有“百代”二字,碑身背面上头刻有“懿行可风”四字,碑身左右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古有景星为孝发光”,下联是“天生孤竹以节風世”。石碑背面碑身主体部分是由五等嘉禾章、江苏县知事高绩蘭撰写的碑文,题目是《刘母战孺人节孝碑》。文章左下边是保举人:文痒生徐鑑(jian)堂、抜贡杨汝澧(li)和贡生王化敷。碑文主要歌颂了战孺人(孺人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孝敬老人,抚养儿女、尊重乡亲的高贵品格和感人事迹。 战孺人,娘家是本镇河西刘村。她为人孝顺贤惠,受过良好的家教,十七岁娶进战高村,配战含章为妻,夫妻恩爱,先后生育三个儿子。她孝敬婆婆战温氏(注:战孺人的婆婆即是战温氏,战温氏还是战孺人的一位远房表姑),两人虽不是母女,但感情胜似母女。婆媳相处感情融洽,一家大小家庭和睦。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病意外地夺去了战含章的性命。上有年迈的婆婆,三个孩子,大的仅有11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战孺人一时悲痛欲绝,陷入无助的困境。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悲伤过后,战孺人化悲痛为力量,表现得非常坚强。他暗下决心要效仿婆婆战温氏。随后的日子里,她克服重重困难,侍候年迈多病的婆婆,让她颐养天年,直到婆婆去世。 她辛辛苦苦将三个孩子拉扯成人。“为照顾一家大小,战孺人像其婆婆战温氏一样,终身守寡,矢志不移,历尽艰辛,为整个家庭鞠躬尽瘁,因积劳成疾,最后也因患病而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的去世,在战高村及周围村庄产生了很大影响,秀才、拔贡、文痒生纷纷上书,对战孺人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并提请民国政府对其典型事迹给予褒奖。弘扬孝道和正气。为表彰其功德,民国政府允许战孺人后代立“双龙碑”祭母,并由名人撰写碑文。 战温氏、战孺人这一对婆媳固然是封建时代的道德楷模,但她们的事迹,能代代相传,流传到今天,我觉得一点也不过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家教家风一代代地保持并传承下去”。我想,战温氏、战孺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播者,其良好的家风、家训,勤劳、善良、朴实、坚强、担当精神从她们身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她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被采访人:辛寨镇战高村村民刘桂英89岁(左)、梁秀英94岁(右) ▲被采访人:辛寨镇战高村村民战德付,64岁 ▲战高村支部书记战长沙(左)、战高村村委会主任战德元(右) 作者简介 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德州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喜欢村志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禹城市报》、《德州日报》,《德州晚报》报刊,《德州》《禹城与禹文化》《禹城文萃》等杂志,《德州作家协会》、《长河副刊》《雪莲传媒》《九州作家》《山东精短文学微刊》、《史志花开》、《雷鸣文苑》《蔷薇诗歌》《山东金融文学》《齐鲁壹点》《人文禹城》、《今日头条》《小楼夜听》《暖人心声》等网络平台。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