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平遥古城东南三十里有一儒风醇厚的古村落赵璧村。村落古朴厚重、静谧祥和,经过岁月洗礼,到处是沧桑古朴的感觉。整个村落六堡依南斗六星布局保存至今。明末清初,由于村落缺水,村人希祈雨泽滋润,于是根据《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将原有代表军寨的“壁”改为具有文学涵养的“璧”,山寨沟崖形置犹然存在,使村名更赋予浓郁的儒韵气质。荀子是山西人,是继孔孟之后又一大儒。《孔子家语.相鲁篇》记载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儒家主张文武兼修即“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赵璧村历来有尚武崇文之风,曾为五堡二寨之赵壁山寨,是平遥东南门户,北堡寨四面环沟,壁立千仞,有“一夫当关,万户莫开”之势,据险要拱卫平遥县城。村中有供奉春秋战神先轸的西神庙,先轸庙相当于乡村级的武庙;在村落中心最高处有供奉孔门十哲之一子夏的子夏庙,子夏庙相当于乡村级的文庙。子夏为人文武双全,但由于圣人孔子比较讨厌“怪力乱神”,不会去刻意宣扬子夏的勇武,论语只留下了子夏的文学成就。即便如此,史学界还是评价子夏“性格阴郁而又勇武”。赵璧尚武崇文之传统应来自子夏遗风。 赵璧子夏庙儒道同源。道家强调“真人”、“小国寡民”,儒家强调的“圣人”、“大同社会”,其实都是为了成就自身,实现理想之社会,天下同归而殊途。子夏庙正殿供奉创立西河学派的子夏。子夏是孔子弟子、孔子儒学的重要传人,他创立的晋地儒学是先秦儒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儒学史的重要内容。在晋地思想史上,子夏是最早的形成系统思想的思想家,其思想成就为晋地思想史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子夏的政治思想启迪了晋法家思想的发生和发展,对于晋法家史上的一些重要思想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治国之道是法家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尚实、切用是贯穿子夏一生的思想倾向。因此,当这种尚实、切用的思想方式与三晋文化中固有的开放进取、尚法求变传统发生关联时,子夏学术思想的发展也就找到了最适合的文化土壤。所以三晋大地到处播种着子夏的薪火。据乾隆进士阎泰和所撰《重修先贤子夏庙记》载“《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子夏居西河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焉”。而城隍、五道、社稷、源神、虸蚄附祀其中。供奉城隍社稷是洪武礼制所规定,朱元璋尤重礼制的建设,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被视为“国之柄”。社稷坛作为儒家礼制思想的文化载体,在王朝统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稷、源神、虸蚄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朱元璋先后颁行《皇明祖训》、《洪武礼制》、《御制大诰》及《教民榜文》等典制宣传儒家伦理,重视对乡村的教化,朱元璋乡治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里甲制和耆老制并行。在乡社置理社会推行“乡饮酒礼”制度,沿续至清代,像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卜夫子庙碑文书者大宾张九皋,纠首大宾张显伦、介宾张继泰张逢圣。明清代乡饮酒礼,已把宗族宗法活动与基层政权建设揉合为一体,明显地具有对人民加强控制和统治的目的。子夏庙殿内柱上贴“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说明中国的儒教道教由于思想文化与历史传承相同,祂的天神、地祇多数是共同的信仰神,不易区分。子夏庙正殿柱上原有两条泥塑的蟠龙,戏台雀替有“四龙戏珠”。孔门龙学,孔子不仅是中国儒学理论奠基人,而且是中国龙学奠基人,中国龙文化的理论奠基人,作为孔子弟子的子夏自然承其衣钵。赵璧村龙形设计理念也来自孔门龙学。子夏庙戏台雀替“琴棋书画”,“琴棋书画”则寓君子四德,是儒家文化圈和传统文人所推崇的。古代文人的琴棋书画,是闲情逸致,更是修身养性。雀替中的熏炉是儒学祭器之一。熏香炉在古时的礼教、礼乐等政治活动中占有神圣的地位。薰香炉用于礼佛、礼道、礼儒,担当了极为重要的社交角色。特别是在古代士人的社交文化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茶席有茶香,琴桌有琴香,书房有文香。薰香炉成为儒学祭器之一,薰炉旁有龙凤,龙凤象征皇权,即统治阶级,代表儒家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值得一提的是子夏庙戏台龙头象鼻,龙头指杰出人物的领袖,又特指状元的别称,也可以理解为“望子成龙”。象和“祥”、“相”谐音,“出相”、“入相”皆指任职宰相。充分体现子夏“学而优则仕”思想。石础鹿鹤松组成“六合同顺”,看包浆应是最早的。石础还有“琴棋书画”。道光重修卜夫子庙,碑文中说乐楼大起地基,九纶院张逢圣为纠首,即修庙的组织者策划者,并且捐资最多,二百两白银。就会不尽意间在规划子夏庙中融入九纶院的建筑理念。雀替“琴棋书画”图案在九纶院石础中能寻觅到,当然猊狻薰炉及樨头“夔龙捧寿”,你也可以在九纶院找到答案,介宾逢圣作为九纶院商业帝国中的佼佼者,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扬名立万的机会。如同今天影视中为商业赞助者植入广告,为九纶院悄无声息地做了一次免单宣传。戏台题笔印象深刻的是“不寒不豫天气,半耕半读人家”,体现中庸之道,半耕半读是进退与隐仕之道、自然与人生之道,《论语》有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原来子夏庙正殿与戏台彩绘以青蓝基调为主,意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典故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代表子夏作为中国第一个帝王师,其成就这一点上已超越了师父孔子。“一码三箭”窗棂与戏台雀替中“暗八仙”是道家元素。子夏庙是一座儒道并用的庙宇。戏台人物壁画栩栩如生,东面一幅虎眼,睛显金黄色,透视一股威而不怒刚直不阿的气势,手执筚篥(一种古老的笛管乐器),所画之人为田公元帅雷海青,善于弹奏筚篥与琵琶,是唐玄宗时著名的宫廷乐师。安史之乱时,拒绝为安禄山弹奏,把怀抱的琵琶掷于地上,并痛斥安禄山的不忠、叛国等恶行,终被恼羞成怒的安禄山残忍的杀害。为纪念雷海青传播梨园乐技之功,以及缘于对其忠烈精神的崇仰,兴化民间艺人遂将其神化,尊为“田公元师”,奉为戏神。之后各地剧种纷纷效仿戏神雷海青信仰。西面一幅最有特点的是大耳耳洞阔,耳聪目明,显露智者睿智的目光,所绘之人为楚国老歌舞艺人优孟,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戒楚庄王。“优孟哭马”,优孟讽楚王纳谏,曾经成功劝阻楚庄王以大夫之礼厚葬爱马,令楚王不再看重畜牲而轻视人才,最终求贤若渴,任人唯贤。“优孟衣冠”说的是优孟历经一年有余朝夕模仿已故楚相孙叔敖,最终达到摩形传神的表演效果,使庄王动容,进谏成功,厚赏穷困潦倒的孙叔敖后人,显示了优孟高超的表演艺术,几乎所有的中国戏剧史书都记载了这次表演,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揭开了中国古代戏剧扮演角色的序幕。不仅如此,优孟衣冠的产生年代约为公元前6世纪初,比公元前年古希腊第一位扮演角色演员忒斯庇斯的演出还早了几十年。作为《史记》记载的中国第一位戏剧演员被尊奉为中国古代戏剧的鼻祖。优孟的两度劝谏,采用的都是顺势切入、层层归谬、请君入瓮的方式,可谓进退有度,精彩绝伦。雷海青优孟二人的事迹告诉我们既要正直无畏,又要讲究做事方式效果。如同《论语.雍也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而“学而优则仕”的入世观念是儒家的一大核心思想,其主要内容就是提倡入仕,以考取功名为荣。赵璧村落北面有一颇有儒风的古堡兴盛堡,兴盛堡也叫小新堡九纶院,“九纶院”也叫“九龙院”,九座豪宅按北斗九星序列,“九”字亦体现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精髓九个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纶”是古代官吏系印用的青丝绶带,整个名称内涵“学而优则仕”的儒韵。九纶院堡主张三元,三元父俊才,也作俊材,才智卓越的人,出自《汉书.吾丘寿王传》“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材,兴学官”。其兄弟为张三成、张三科。三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三元子逢实、逢意、逢选、逢圣。逢通丰,壮大茂盛,“实意选圣”即虔诚领会选择圣道,圣道即圣人之道,也特指孔子之道。其孙有九为“伦”字辈,伦者,条理顺序。分别为敦、定、安、五、序、中、正、显、尽,均出自儒家经典。如“尽伦”语出《荀子.解蔽篇》“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张尽伦,字止斋,曾任国子监典籍,止斋其字,应受南宋学者陈傅良止斋学派的影响,止斋学派为学自三代秦汉以下,无事无物不详尽考究,还对朱、陆“理在事先”提出疑问,因此,此派为朱熹“晦翁学派”所不喜,目为功利之辈。据道光时洪洞县儒学训导刘充实(道光平遥“超山书院”的主要创建者。咸丰年修缮平遥城墙的主要倡导者。九纶院的亲家)所撰尽伦碑:“公秉性精明,事无巨细区划悉当”。“迨婚娶而后,益以兴家为务,稼穑商贾,在在留心,某地宜早,某地宜晚,某铺宜放,某铺宜收”,其品性看,属于止斋学派的思想。三元重孙辈为“麟”字辈,麒麟在传统文化中是具有儒家道德的神兽,相传孔子在出生和死亡的时候都有麒麟出现。孔子是父亲老来得子,孔子出生之时有麒麟衔玉书于孔家,上书“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在建筑装饰中也融入儒家理念,儒家文化中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琴棋书画则寓君子四德,还有大猴背小猴的石础寓意“辈辈封侯”。石础还有“桂树”与风车一般的“兰花”组成“桂树兰风”。狻猊熏炉,在风水民俗中,狻猊具有着无畏、威武、贵气、辟邪等等寓意和象征,是非常吉祥的瑞兽。因喜烟,常在薰炉上出现。貔貅纳财也避邪。还有松树与鹤的石础“松鹤延年”,则寓延年益寿或为志节清高之意。亦有称“松鹤同春”。松最早见于《诗经》,因其树龄长久,经冬不凋,松被用来祝寿考、喻长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鹤《诗经》有云:“鹤鸣于九霄,声闻于天”。另外官服上有仙鹤的是一品文官。此外还有“鲤跃龙门”、“平步青云”、“富贵平安”、“侯禄撑拱”、“诗礼簪缨”等极具现实意义的木雕图案。如布政司经历张麟彩故居,东西厢房门雕,东为“诗礼簪缨”,系琴的丝带寓“诗”,鲤鱼寓“礼”,“簪子”“缨枪”合为“簪缨”。西为“财源如意”,铜钱为财源,玉意为如意。中间东西四幅并连“琴棋书画”。“诗礼簪缨”显示九纶院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财源如意”表明九纶院兼治农商,家日丰裕。此木雕贴合九纶院官商大院身份。三元长子张逢实故居中的一幅木雕,中间为“天官赐福”,左侧一树盛开的红梅花,枝梢上两只喜鹊回首相望《喜相逢》,右侧“侯禄撑拱”(“猴鹿”谐音“侯禄”,“撑拱”谐音“成功”),鹿角上一只猴子用树枝捅马蜂窝寓意封侯,还有松树配喜鹊《虬松喜鹊图》,有“送喜”之意,松树还寓意长寿,整幅为“福禄寿禧”及“升官封侯”之意,整幅木雕画意境深刻,工艺精湛。另一处院落木雕中间扇面为牡丹花瓶鹌鹑,寓意“富贵平安”,左右为“喜相逢”,意境“富贵平安喜临门”。“福禄寿”砖雕影壁,儒家经典《中庸》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布政司经历张麟彩故居的垂花门垂花柱头为蝉莲,蝉莲谐音“婵连”或蝉联”,其正窑门雕亦即此意境,可惜毁坏了,这就是文化底蕴没有代代传承的结果。婵连,读音为chánlián,是指相连,谓有亲族关系,出自《楚辞·刘向九叹·逢纷》“云余肇祖于高阳兮,惟楚怀之婵连”。“蝉联”指连续相承,绵延不断。出自《史记.卷三六.陈杞世家》“句践勃兴,田和吞噬。蝉联血食,岂其苗裔”。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孔子庙堂碑》“齐九龙而阔步,一门钟豹变之荣;袭五公而长驱,四代赫蝉联之祉”,此联切合九龙院蝉莲意境。“蝉联”近义词有“连任”“留任”等。九纶院木构件不施油彩,大院落不种花植树,显示朴素与自然的特质,这是知识分子仕人对居所宅院文化品质的追求。窗饰以棂窗和花式窗两种为主,其上多刻与福禄寿相关的吉祥图案,庭院照壁、梁柱、天花板、石础、门匾,彰显着主人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追求。北堡的“桃莲应瑞”砖雕、新堡砖雕垂花门楼,南堡圪瘩“润晖”砖匾都是一股小清新。明清时建筑风格更加多样且独具一格,其雕刻的图案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龙、凤凰、麒麟、鹤、狮子等飞禽走兽在明清都被喻为尊贵、吉祥的象征,但同时也因为明清的帝王集权专制制度,在雕刻这些图片案时,则成为了等级的象征,如“狮”同“师”同音,所以雕刻狮子则象征太师或与之相等的爵位和官位。这些砖雕、木雕、石雕、记载了明清时期的各种文化,显示了当地的文化特征和发展,是珍贵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儒家文化强调人伦次序和尊卑等级、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等法来巩固封建制度,从而维护君权,三进院前一院对外开放,用于接待外人,后两院则为自家人服务。建筑结构讲究中庸对称,长辈上房、长幼有序、兄东弟西,居中主厅通常基地较高,门前有阶梯,其纹饰施以重彩,花样繁多,显得雍容华丽,而侧房则纹饰简单,规格样式近似,色彩较主厅清浅,三进院各院亦有门作隔,下修极高门槛以作提示,门槛可以起到防风,隔声,保温的作用。门槛内外就是主客两世界。开枝散叶的家族理想,孝悌这一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延伸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光宗耀祖”等多重含义。九纶院西南角为祠堂,建祠堂儒家重孝思想。为多生子嗣如张正伦娶六房夫人。这种思想反映在建筑理念风格上,如木雕“麒麟献瑞”,寓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麒麟是儒家仁和礼的象征。《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献瑞”木雕,天秤为“天下太平”,玉意为“万事如意”,宝剑辟邪,金山银山是财富,葡萄象征子嗣人丁兴旺。麒麟可辟邪、并能招财进宝,既体现了赠予者的尊崇之心,又是为拥有者的财富及子嗣送上一片真情和吉祥,使其家庭和睦,事业昌隆。“蟾蜍守狮子”寓意“常年有余,吉兽进宝”。“狮子滚绣球”,寓意生生不息、家族繁衍、社会繁荣。左上角鱼象征“年年有余”,右上角灵芝代表“吉祥如意”,盘中石榴象征“多子多福”。门额“衍庆”,出自《诗经.周布.螽斯》“螽斯衍庆”,衍庆有绵延吉庆之义,反映了宅主人期望儿孙满堂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还有莲,除了象征高洁清廉外,还有“莲生百子”含义。“榴生百子”“麒麟送子”等也反映这种思想。“蟠桃献颂”木刻蕴含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着生育、吉祥、长寿的民俗象征意义。桃枝木尚有驱鬼镇邪作用。反映名字上如麟字辈有张麟趾,“麟趾”出于《诗.周南麟之趾》,比喻德行仁厚贤良的人,也比喻子孙昌盛。“四喜贺寿”石础,人生四喜指的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四件事。俗语“宅子出现四喜,家中能人辈出”此处宅前四喜为,堂前飞燕一喜,枯木逢春二喜,恶犬守门三喜,蜘蛛吊丝四喜。儒家以和谐为价值旨趣,构建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一贯理想。《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秉持道德理想主义,其和谐思想的境界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社会。据正伦碑:“公父公兄弟未尝不称其孝也;交游未尝不称其信也;亲戚无不名其任恤也”。又据尽伦碑“公既能事兄如事父,孺人亦能奉嫂如奉姑,以故父母既殁十余年来,和好无间,言实近世少有。孺人婉顺贤朴,姑在时佐公仰奉殷勤周至,宗族之中咸称其能尽妇道”。可见正伦尽伦是儒家“和为贵”思想楷模。建筑理念也体现这一思想,如装饰中的荷寓和,如建筑构件中的狮亦代表“事事如意”。 家风文化乃是中国文化传统以德性伦理为本位的产物,详究其根源,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家德性伦理,具备一种“存在实现论”的特质,此乃家风文化形成、涵养与传统的内在根源性机理。据清道光学者永清县令延彩所撰《重修明广威将军张公墓碑记》:“然公以武功起家,而其训子弟常以醇诗孝弟为务,后世守其遗德,至今称望族。余素仰其家风,以为古道常存。及读公家传,乃知积德深远,遗泽孔多而益信天之报施善人为不爽也!”。可见,赵璧张氏先祖张景初(中举)虽是指挥佥事武将出身,但其家训:“孝悌为先,以德为先,以善为本,立学以醇诗习礼为要”。后世守其遗德、遵其祖训。一个望族的形成,不仅仅是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形成,还要有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和长期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生活修养并在长辈们的教诲把这种修养和财富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才能形成一个社会公认的望族。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它是一个家族发展发展繁荣变迁的文献史,也是一部教育后人的教科书。九纶院一匾“宝家风”一语道破,家风是宝,需要传承。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良好的家风是国运恒昌的精神根基。民间家族完美自治自理,无异是旧时社会治理中有效的良方。在大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涵育家风、弘扬家风无疑是党风向好,社风向善的最好催化剂。 九纶院建筑群中的儒家文化,不仅对张氏宗族伦理道德、价值选择和人生追求等精神内容的展现,也是对晋商社会变迁、文化交流和融合,经济发展过程的展示与总结,兼具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价值于一身,是珍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九纶院不仅体现了张氏族人深厚的经济底蕴,占地25亩的九纶院耗资48万多两白银,成为考察晋商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由张氏族人继承、融合、凝聚而成的物质遗产,具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张氏族众,又因其丰厚的经济基础,在村中事务和日常生活决策等方面取得了主导地位,并相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乾隆五十八年重修先贤子夏庙,九纶院堡主重修子夏庙总紏首张三元捐银十二两五钱八分。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卜夫子庙,纠首介宾张逢圣捐资二百两白银。(纠首是民间自行举办一些活动的组织者,是负责召集、组织和实施的各色人等,具有临时性,特为某项活动而设,人数不拘,一般视活动的规模而定。如:兴建庙宇、私塾、祭祀祖先、节日社火、灯会等)。咸丰六年,修缮平遥城墙,布政司经历张五伦捐银七百两。当然付出必有厚报,千总恩荣张三元有乾隆亲赐金匾“高文札礼”,一方面说明三元学问高深,另一个这涉及到春秋时两位大儒高柴季札,用两个大儒的优秀品质来褒扬三元文质彬彬谦虚礼让。高柴是孔门弟子中从政当官最多次、最长久、最公正廉明、最得民心的父母官,也是孔门中最长寿、最大智若愚的贤孝之才,享年岁。从碑文记载看张三元也相当长寿。季札,是南方大儒第一人,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有“南季北孔”之称,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 赵璧村匾文化与儒学。匾额,是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或写景状物,或抒情言表,以显示建筑物主人的门第层次、道德修养、处世哲学和精神寄托。“乐善循理”,乐于遵循道理做事,出自董仲舒《天人三策》“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安心处于善道,然后乐于遵循道理做事;乐于遵循道理,然后叫做君子。“燕誉”,安乐。誉通“豫”,出自《诗.大雅.韩奕》:“庆既令居韩姞燕誉”。朱熹集传:“燕,安;誉,乐也”。“燕誉”匾所在院落为长子张逢实故居,无独有偶,刚好与九纶院堡门安乐门相对应。“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由于早期九纶院多为千总中下级武官出身,乾隆年间发生过十次大规模战役,平遥方言“做甚嫌甚”,处于战争的人更渴望安居乐业、安宁快乐的稳定生活。“敦行善”出自《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集祯祥”,“祯祥”出自《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德惟馨”出自《尚书.君陈》:“至治馨;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常厥德”出自《书经》“常厥德,保厥位,厥德靡常,九有以亡”。厥德,引申为修养道德、品行。“荆树拔秀”,荆树即翘楚,出自《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比喻杰出的人物或事物,“拔秀”指美好特岀。“来五福”原出于《尚书·洪范》。是古代中国民间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有趣是的永盛堡一处院落东西房两块匾“桂子荣第”和“棠花珠树”,而且东西两匾有关联,取自“盖桂子将荣,海棠必为之先发”,这是祝贺生孩的贺语,主要是女孩。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这样的匾额倒是一股清流。可能是院主人家族几代女孩稀缺,缺者为贵,平遥方言“儿隔拉日女娇养”。南堡一处院落,主房匾额“福樂圗”,圗通图,“福樂圗”是多子多福的意思,其院落影壁“石榴海棠”寓意亦即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布局理念反映院主人希冀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像“树德发祥”、“育桂培兰”、“桂枝飘香”、“桂树兰风”饱含文人气息的匾额数不胜举。丰富的匾额文化彰显赵璧村厚重的文化底蕴。匾额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政治、身份和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标志和符号,加强匾额和匾额文化研究,传承和弘扬优秀匾额文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惠济河畔钟灵毓秀、文风尔雅。赵璧村历来重视科举文运,是一方钟灵毓秀宝地,北堡楼院迄今仍保留有“举人旗杆石”,南堡至今保存“鐘靈毓秀”门,可谓名副其实。西神庙供奉文昌帝君,卜夫子庙供奉先贤子夏。乾隆儒学训导郑镇国,道光国子监典籍张尽伦,其中张尽伦还是商界精英,伙友百余人,兼并土地,倒卖商铺,用今天的话说尽伦就是大房地产商。张麟德大同县儒学教谕。都是从事儒学研究学者。碑文中有两恩荣,乾隆都御赐金匾,恩荣张三元修建九纶院,恩荣张子宽为赵璧白云寺捐两尊佛像并施银十二两。碑文中还有两个乡饮大宾,张九皋和张显伦。乡饮酒礼,始于周代,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乡饮大宾是由皇帝直接审批的,“耆宾”的社会地位要高于读书出身的举人,举人不入仕者没有顶戴官服,而“耆宾”有朝廷发给的顶戴官服,核准乘坐轿子的品级。且不可以花钱买,“加冕”手续非常严格郑重,必须由地方官逐级推荐,如有失行过错,朝廷要追究举荐官员的连带失察行为。所以大宾介宾是无上的荣耀,以致家谱中都要特别注明,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正因为赵璧村儒风浓厚,三品大员阎泰和情愿挥毫写下《重修先贤子夏庙记》,成为传世佳作。道光阳城学者永清县令延彩特别仰慕赵璧张氏学风家风,与赵璧张泰交是金兰之交,赵璧曾为其流寓,为此痴情逗留半载依然恋恋不舍。并先后为赵璧留下两篇碑文传世至今。 赵璧文物古迹众多,但经文革毁坏,已成残垣断壁。时至今日,古迹一天天消亡。匾、木刻、商号印章等三八值二卖与游贩收古董的。石础、门扇等时有盗窃,西神庙九纶院石础被歹人半夜用千斤顶起,换做几块烂砖头。永盛堡郑家老院,去年三晋游拍视屏时大门尚在,今年不翼而飞,漂亮的“八仙贺寿”辅兽成为记忆。是哪个臭不要脸的狗日的偷了!你站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更有甚者是原住户暴殄天物,像南堡某院过去有四匾,如今只剩两匾,或卖或自毁,印象深刻的是一块“万世均隆”匾,是稀少的有落款,天干地支年份的匾,想来也是一方名家所做,可惜被原住户锯为两截,或作柴火烧了。愚昧至极!十分痛惜。还是文物保护工作没做到位或者根本没去做。让人笑哭不得的是竞然有人把祖先的贡元第匾做了挡羊圈板,可想而知匾的命运。北魏时的造像碑被砌了羊圈,几乎风化变质了。文物在滴血,古迹在哭泣。文物是一种无以复制不可重生的资源,当它存在时,我们弃之敝屣,当它消失时,我们追悔莫及。须知那是村的历史,那是我们的根脉所在,没有历史,如同老年痴呆一样失忆。所以今天我们要吸纳儒家学术有益精华,开启民智十分必要。充分认识儒学的深刻含义,将儒学有益思想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对于构筑文化自信,民风向善,乡村振兴具有促进意义。 行走赵璧,感受淳厚的乡村儒风气质,岁月雕琢的温文尔雅,仿佛能谛听到与先贤子夏超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得以抚摸文明的碎片,倾听历史的回声。登卜夫子庙,“铭坐仰先贤,点画存彖系”。斯文之在兹,奋然兴起,卓然自立。畅游古堡九纶院,一窥儒商风韵,沐浴文化魅力,在历史的回眸中,洗净俗肠,重开眼界。 作者简介:张瑞成,祖籍平遥赵璧,笔名满满,中医新九针针灸师,解放区毛主席邮票收集爱好者,业余编写《张说赵璧》系列,介绍家乡历史,古迹文物,风土人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