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4/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的治疗 http://www.bdfyy999.com/m/

编前话:

临颍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属豫州之域,秦时属“颍川郡”,西汉初年置县,迄今余年。在漫长的沧桑岁月中,临颍县形成了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绝妙地名。仔细品味那些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神形风雅、历久弥新的村名街名巷名,可从中领略到千年古县特有的历史风貌,使人沉思、令人叫绝。每一个地名,都似一粒珠玑,维系着演进的记忆,烫染着时代的烙印,蕴含着厚重的人文积淀。临颍融媒、县政协文史委开设专栏报道直观、形象地展示

临颍历史地名的由来、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临颍的历史和文化。今天推出第四十三集《董畦村名的来历》。

董畦村名的来历

据传,在明洪武洪洞大迁徙之前,董畦村这里及周边数十里内都没有村子,只有一个始建于隋唐时期的寺庙,叫清凉寺,后改名迎奉寺(现仍名清凉寺),数十里内的人都自称是迎奉寺的。

一日,寺旁的官道上来了一架独轮推车。一个年轻人推着一个老妇和一些简单的行李,吱吱呀呀的木轮声在破败的寺门口停止。还没等推车的小伙停下喘息,寺里就出来个后生,合十施礼,很是恭敬,说道:“天色已晚,不宜远行,俺家住持烦请施主进寺歇息。”

母子二人正处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之际,也正在犹豫能不能在这里借宿的时候,突然受到这样的礼遇,感激之余难免又暗自诧异。在小和尚的帮助下,年轻人七手八脚的停放好推车,搀扶着母亲进了殿里。更令人惊奇的是,住持师傅早已在偏殿安排下了素食茶饮,只等母子二人入座了。席间,小伙再三感谢,并追问住持为何这么热情的款待自己,住持只念叨四字:佛缘使然。

母亲本来就年迈体弱,加上沿途逃荒,食不果腹,身体状况更加糟糕了。第二天一早住持就找到小伙说:令堂需要静养些日子,不如你们就安心住下。寺里有几亩菜园,你不妨帮助打理,也免得你感觉受之有愧。

住持刚走,母亲就叫来儿子,说:“咱们自打逃荒以来,我一直身心不宁,现在顿觉心安踏实了,看来这里就是我的归宿啊。”没过几日,母亲的身体就日见好转,小伙子每天在寺里打扫庭除,管理菜园,很是勤快。

一天饭后,住持对母子二人说:“我看这小施主勤谨聪慧,又有文化,不如出去学个手艺,日后能养家糊口,也能帮助他人。县城有个陈姓看病先生与老衲相熟,你如果愿意跟他学习医术,陈先生定不驳我薄面。”从此,小伙子就跟着陈先生学医了。一晃三年过去,小伙子深得陈大夫的喜爱,把毕生医术倾囊相授。

这天下班时,陈先生对小伙子说:“你可以自立门户了。”小伙子带着陈先生送给他的药材、器械、银两回到寺里,跟住持、母亲说明了情况,就在官道边上紧挨着寺院建了几间草房,简单摆设一番,门口悬了一个招子,就算正式开业了。

但是,尽管寺里来往的信众很多,大家也都看见这里新开了一个诊所,都开张一个多月了,就是没有一个来瞧病的人。小伙子终于坐不住了,就去城里找师父。师父说:“你回去吧,三天后你那里就会有很多人看病了。”小伙子半信半疑,但也苦无良策。

谁知到了第四天,刚一天亮,门口就挤满了看病的人。小伙子喜出望外,拿出全部本事治病救人,所有患者都得到了有效救治。忙了一大段时间后,小伙子想起要去看望、答谢一下师父。来到师父的诊所小伙子愣住了,诊所的牌子不见了,喊了半天也没人开门。他又急忙回到寺里找住持了解情况,谁知住持也不见了,打听一番后才得知师父和住持一起外出云游去了。

原来,自那天陈师父把小伙打发走之后,就连续三天没有坐诊,家人一直对病人说先生有病,找更好的先生瞧病去了。到第三天,才从家人口中得知,先生是去迎奉寺找董畦大夫瞧病去了。

原来那个外来逃荒学医的小伙子就叫董畦。

这还了得!大名鼎鼎的陈大夫都要找董畦治病,董畦的医术岂不在陈大夫之上吗?所以,第四天董畦的诊所前就出现了病人蜂拥而至的场面,董畦大夫的名气也一下子爆棚了。董畦在迎奉寺旁边行医一生,至死也没有再见到陈师父和迎奉寺的住持。

董畦在这里行医数十年,站住了脚,扎下了根。三个儿子也都以行医为生,各立门户,自此家道兴旺,人丁兴盛。洪武年间,天南海北来迎奉寺上香或逃难的人,相继在这里落脚、生根,于是这里逐渐形成了村落。由于董畦大夫的名气太大,久而久之,他的名字和寺庙的名字一起成了这个村子的地名。

既然董畦在这里人丁兴盛,为什么到后来连一个姓董的都没有呢?拂去历史的尘埃,留给我们的或许是更大的谜团。

董畦自从得知师父和住持一起外出云游后,他每天除了潜心钻研医术外,他进修的第二门学业是佛学。住持离开寺院时给他留下了几大本经书、心得手稿,和一封密信。

六十岁的时候,董畦鹤发童颜,慈眉善目,无论精神状态还是身体状况,都远非常人所及。在乡民的眼里,他更像是一个悬壶济世的道长。他逐渐变卖了大部分家产,除了留一部分供子孙们日后所需,大部分都捐给了寺院。一个月高风黑的夜晚,几辆马车悄悄的离开了这个村子。

千百年时间过去了,迎奉寺几经战火,几经重建,几易其名,仍然屹立不倒。如今,董畦村姓:李、张、宋、唐、田、高、介、王、贾、刘、姚、臧,竟无董姓,村名却仍然沿用至今。

资料来源

临颍县政协学习和文化文史委员会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