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华夏文明的信仰共同体

洪洞大槐树(四)

大槐树移民对迁居地戏曲曲艺和民间艺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扩展了山西梆子的传播任何一种声腔剧种,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形成,并以本地域的语音与音乐为特色,所以最初只是一种地方戏,后来,逐渐向外地流传,才可繁衍发展。从戏曲史上看,大规模的移民是声腔种流布外地并落户生根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幅员辽阔,人们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方言,甚至是价值取向,进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当初的大槐树移民现已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北、内蒙古等地,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山西移民的出现,为流入地带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为两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提供了条件,从而形成了新的“移民文化”。山西移民不惮万里跋涉、离乡背井、身处异地,面对与出生地区迥异的方言、风俗习惯,在精神上急需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戏曲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自然也被山西移民带到了迁徙地。如蒲州梆子明成化年间流播到河南卢氏县,就与山西移民不无关系。这些来自山西的移民和工商业、手工业者,自然是梆子戏的观众,这是梆子戏能够流播卢氏并且站稳脚跟的基础。在当时,传播戏曲艺术的重要阵地便是会馆。会馆是寓居异地同籍人士的汇聚之所,是同乡人复制乡井氛围的一种组织,会馆主要有行业会馆和移民会馆两大类。对于一般移民来说,移民会馆是他们联络乡谊、共祀家乡的神灵和乡贤,从事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会馆重要的文化活动是庙会。由于关羽是山西本地的乡土神,因此,山西会馆多祭祀关羽,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羽诞辰或其他祭祀日,会馆都会与当地民众举办大型庙会活动并演戏酬神。这样,基本上所有的会馆里都建有戏台和戏楼,为山西梆子戏的传播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例如,在西南地区的山西籍移民会馆,据载有:成都的甘露寺,温江的秦晋会馆(大帝宫),万源县和三台县的山西会馆,芦山县的秦晋宫,叙府的文水馆。这些会馆里均建有戏台,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山西的梆子戏上演的繁盛场面。正是通过戏曲演出,拉近了大槐树移民与当地老百姓的距离,同时也使当地人爱上了山西的梆子戏。另外,“走西口”使大批山西贫民来到塞外,也将山西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作为农耕文化一部分的晋文化,与当地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清代,河北张家口与内蒙古归化等地是商业重镇,艺人们在这些地区往来奔波,为广大喜爱山西梆子的山西人演出,演出多为中路梆子与北路梆子。直至今日,上述地区仍是这两个剧种的主要流行地。正是通过移民与艺人不懈地努力,才使山西梆子影响力日趋广泛。与此同时,山西移民还把作为地方小戏的秧歌传入口外,如太谷秧歌、伞头秧歌、繁峙大秧歌、朔县大秧歌、广灵大秧歌等,使之在西口外流传了近年之久。正是由于大量的移民,使山西的梆子戏不仅在流入地生根,而且发枝开花,流播广远,发扬光大。(未完待续)

洪洞大槐树景区欢迎您

回家寻根祭祖

-END-

来源:洪洞县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