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徽州,文化胜地。名山古镇,蜚声中外。初冬之际, 扎伊采夫老师终于有幸体验,偶有晴朗多云,阴雨天气居多,但无论访古镇或登黄山,总有“水墨国画”之感,虽艰辛,也快乐!冬游徽州(3)——灵秀烟火,皆在宏村 摄影、撰稿:扎伊采夫 不远千里,来到徽州,除了黄山,最不能缺席的应该就是宏村。这个坐落在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号称“画里乡村”的毓秀村庄,历经各朝各代,早已声名远扬。所以在畅游新安江,探寻“照壁史”之后,我们迅疾乘车北上,去拜访这个早已在书画图集中相识,却从未真实感知的传奇村落。 皖南多山,河溪密集,若有“依山傍水”之处,便是安居之地。午后不久,抵达宏村。迈过南湖石桥,才算“进村入户”。据说和西递、卢村等徽派名村相比,宏村最大的优势就是“水系发达”。溪河在村前形成南湖,让宏村和外界“隔水相望”。明初村民从上游引水入村,在宏村中央地带挖掘一池。溪水到此与泉水汇集后,流经家家户户,处处水气弥漫。因水潭形如月状,得名“月沼”。明信片或照片上看到的宏村,也基本就是“南湖”和“月沼”了。 宏村气候,阴雨居多。进村以后,沿着石街旧巷,一步一景,悄然“入画”。宏村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即公元年。徽商汪彦济因“建炎之乱”,家中遭火,于是携带谱牒祖像,举家搬迁,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岗山一带建十三间房为新宅,定名“宏村”。其后居民渐增,经商耕读,宏村也慢慢繁盛了起来。汪家“开枝散叶”后,在外经商做官的族人越来越多。为光宗耀祖,他们又用积累的大量财富回乡购田置屋,修桥铺路。经年积淀,逐渐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关系聚合的“同宗同姓”民居集落。特别是明清以后,乐叙堂、太子庙、正义堂、树人堂、承志堂等祠堂、庙宇相继落成。年,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虽“显赫”,气质却敦厚。湖岸“南湖书院”,建于明末,盛于清初。这里“乾坤”不小,包括讲学的志道堂,度四书五经的会文阁,学童开蒙的启蒙阁,和休闲观景的望湖楼等地。据说在清政府曾任内阁中书,民国时改任驻英、日公使和国务总理的外交家汪大燮,幼年时就是在这里开蒙的呢! 后门出书院,一路入深巷。村级画馆,工艺小店,街头食铺,旧宅院落…… 宏村首族汪氏的祖祠就在月沼池旁,一进正门,瞬间感受到了深厚的历史气息。正厅七开间,中有天井,前有围廊,门旁有抱鼓石。全祠布柱70根,属“满堂柱”建造。加上斗拱、梁架、梭柱等精细镂刻,卓越的建筑才能和艺术创造力不言而喻。 记得曾在照壁公园看到过“承志堂”的故事,不想就在宏村!这座大院是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建于年。细细数来,发现此处有木柱根,大小天井9个,楼层7处,大小60间,门60个,而且本堂的木雕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且“人不同面,面不同神”,艺术价值极高,令人敬佩赞服。 来到宏村,最大的收获除了“如画胜景”,更有“烟火滋味”。《舌尖上的中国》讲述过的徽派名食“毛豆腐”和“臭鳜鱼”,此番都有幸一尝特色风味,真是不虚此行! 一处蜚声胜地,应该全面体验。如果仅凭观感,难免“挂一漏万”。夜色渐临,灯火阑珊,再逛烟雨宏村,更觉楚楚动人,愈加不忍离去。 往期相关内容推荐:冬游徽州(2)——新安荡舟,照壁探史-11-10冬游徽州(1)——从唐模古镇到西溪南-11-08忆宏村画里乡村徽州地-02-17宏村,徽派网红-03-28徽州古城 在这里读懂徽派-07-29 生活图记《每一天美一点》 创刊于年7月1日 每日一期,早间推送 您刚刚浏览的是第期 本期创作: 摄影/扎伊采夫 撰稿/扎伊采夫 编辑/二美 更多精彩内容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