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冉姓:中华姓氏之一,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位,全国人口数量约有69万人,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4%(有少数民族姓冉)。

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

冉氏家族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在春秋战国时代,冉氏先祖在儒学方面的贡献。其二,中国历史上最豪勇最杰出的英雄--冉魏皇帝冉闵,在东晋末年汉族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对汉民族的延续作出的历史贡献。虽然第二个贡献最大,但是由于冉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汉民族被一些凶悍的少数民族残杀到无法生存人员大幅度减少,北方和中原地区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人沦为奴隶,土地被掠夺,并采取了极端的手法进行迫害。

源流一

源于高辛氏,出自帝喾之后,属于以古部落名称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帝喾为炎帝部落联盟首领时,其属下联盟是由八个大部落组成的,其中即有冉氏部落。冉氏部族人世代为冉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季载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姓氏考略》《姓氏寻源》等所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封于冉(一作聃,国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一带),春秋时被郑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或说聃去耳为冉;西南地区土家族冉姓是冉闵后代,是北宋时期从北方迁至此处。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叔山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著名的大夫叫叔山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力士,与百步穿杨的神箭手养由基同为楚共王熊审的属下。

发生在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年)五月晋楚两国之间的“鄢陵之战”中,楚军败北,连公子熊茂也成了晋军的俘虏。当晋军大肆追赶楚军时,叔山冉只身殿后,反扑晋军,抓起追在最前面的晋军士兵当武器投向晋军新军佐郤至身旁的一辆战车,把车前的横木都击断了。晋军上下见叔山冉如此凶悍,皆骇然停止追击,使得楚军安全退兵。

叔山冉的后裔子孙形成两支姓氏,一支仍以父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父名为冉氏,叔山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山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太后芈八子之弟魏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史书记载:“秦之穰侯魏冉,原为芈姓,改姓魏。”

魏冉,亦称秦穰侯,他是著名的秦国宣太后芈八子的异父弟弟。在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冉氏、魏氏、芈氏、陶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时期西南夷冉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汉书·颜师古注》中记载,唐朝时期,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开州(今重庆开县)、汶邑(今四川茂汶)土著羌族中,有许多汉朝时期西南夷所建古冉国遗民,在冉国遗民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世代称蚺氏、冉氏者,后皆称冉氏,是今天少数民族羌族中的大姓之一。

源流六

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鄂、川、湘交界地域的土家族中多有冉氏,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冉氏,或由汉族人融入土家族时带入的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始祖编辑

冉季载:名载,字季。西周王族,周文王第十子,武王同母弟。武王克商灭纣后,大封诸侯,将其少弟封于冉。因季载有善行,成王时被举为司空,主管军事,成为周王室的重臣,他辅佐成王,广有令名,是周初著名的王室领导。他的后代,以其封国为氏,称冉姓,并尊冉季载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编辑古冉国

古冉国所在地有众多版本,据考证应该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一带。

圣门五贤

虽众说纷纭,但我们通过冉姓在周初得姓之后的当时史料判断,整个冉姓家族却主要是活动于山东境内。在春秋时代,至圣先师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就有五名冉姓弟子,并称圣门五贤。他们是:冉耕、冉雍、冉求、冉孺、冉季,个个出类拔萃,千古流芳,而且他们五人统统都是鲁国人,是故后世冉姓郡望有东鲁之说。

迁徙分布

历秦汉以降,冉姓人逐渐由山东播迁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北方大地,并有一支山东冉氏家族播迁到湖南的溆浦等地繁衍,后昌盛为当地大族,古代此地属武陵郡,故后世冉姓有以武陵为其郡望堂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河北临漳的冉姓也呈现出族大人众的兴旺局面,昌盛为冉姓魏郡郡望。其中在十六国时期建立过魏国的冉闵便是此一郡望之杰出代表。另据《华阳国志校注》所载,夔州、开州西南夷首领多冉姓。唐宋之际,还有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冉实、冉祖雍父子以及巴东(今重庆奉节)人冉安昌见诸史册。唐末五代时,有重庆之冉姓播迁贵州。宋末元初,北方冉姓已播迁于今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下游省份。明初,山西冉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甘肃等地。明末满清军队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以后的湖广填四川,有湖北、湖南之地的冉姓迁于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以后,有河北、河南、山东之冉姓闯关东进入东北。如今,冉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两地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另贵州、河北亦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冉姓约占全国汉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

郡望编辑

东鲁郡:泛指今山东济南、泰安等地

山阳郡、济阴郡:泛指今山东巨野、济宁兖州、曹州府(今菏泽市)一带。

武陵郡:汉代置郡,治所在义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重庆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

魏郡:汉代置郡,治所在邺县(故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武安以南,涉县以东,山东冠县以西,河南滑县以北地区。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

堂号编辑

武陵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魏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漳堂。

南面堂:孔子弟子冉雍,气量宽宏,沉默重厚,孔子夸他有人君风度,“可使南面”。

迎圣堂:孔子弟子冉求,性谦逊,多才多艺,知兵,曾任左统帅,大败齐师,将流亡在外十四年的孔子迎回鲁国。

忠孝堂:冉守忠及其族弟守孝,原名“万要、千要”,因平乱有功,宋高宗云“千要万要,不如忠孝之为要。”万要授命守忠,千要授命守孝。至此,宗族立“忠孝堂”。其后人取“忠孝”为族训,勉励后人,已示同一血缘,同一宗祖,故都用“忠孝”堂。

五贤堂:五贤指孔子门下72贤人,冉氏五贤。

名人编辑冉求

冉求:字子有,春秋时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孔子弟子。有治政之术,列政事科,曾为季氏宰。

冉季

冉季:字子产,春秋时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孔子弟子。

冉耕

冉耕:字伯牛,春秋时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孔子弟子。以德行称,后得恶疾而亡。

冉雍

冉雍:字仲弓,春秋时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孔子弟子。出身贫寒,有德行。孔子以为可任诸侯治民之官,后曾为季氏宰。

冉孺

冉孺:一作冉儒,字子鲁,春秋时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孔子弟子。敏于学。勤于问。

冉瞻

冉瞻:魏郡内黄(今属河南)人,十六国时后赵大臣,石虎养子。有勇力,骁猛善战,以功累迁为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冉闵

冉闵:十六国时冉魏建立者。幼果锐,善谋策,勇力绝人。穆帝永和五年,季龙死,他利用石氏内乱,夺取后赵政权,建立魏国,史称冉魏,冉氏唯一皇帝。三年后,为前燕所败,被俘而死。

冉安昌

冉安昌:巴东(今重庆奉节)人,唐代大臣。隋末据巴东,高祖初归唐,为招尉使,官至潭州都督。

冉实

冉实: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唐代官吏。弱冠登进士第,累迁并府参军。中八科举,授绵州司户,转扬府仓曹。又举四科,除益州导江令。所任有能名,官至河州刺史。其子冉祖雍亦出身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后因倡饮省中,被赐死。

冉通

冉通: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区)人,明代官吏。洪武三十年二甲第三名进士,官兵科都给事中。面折廷诤,颇有直声。好学问,读书不辍。

冉觐祖

冉觐祖:河南中牟人,清代学者。康熙二年乡试第一,康熙三十年三甲第十三名进士,授检讨。有《四书五经详说》、《阳明疑案》、《正蒙补训》等。

冉文俦

冉文俦:四川通江人,清代白莲教徒。嘉庆元年起事,聚众数万,为通江蓝号元帅,转战川东、北。三年后,在一次突围中阵亡。其侄冉天元继为元帅,继续反清,部众盛时达十万以上,攻杀清军猛将朱射斗,与诸部首领大会南充,威震一时,后在江油被德楞泰所擒,遇害于成都。

冉天元

冉天元:清四川白莲教义军首领之一。通江县人。绰号“扫地王”,嘉庆元年(年)随其叔冉文俦在通江王家寨举义,四年,冉文俦牺牲,继任元帅。被视为四川白连教各路义军之主力。五年在江油被俘,死于成都。

冉琎、冉璞:播州(今贵州遵义)人,宋代名士。兄弟二人同俱文武才,辟召不起。余玠安抚四川,筑招贤馆以礼士,兄弟俩遂去进见,为画筑城钓鱼山之策,后果赖之。

家谱编辑

四川宣汉冉氏重修宗谱四卷,(清)冉正本修,清咸丰元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

四川酉阳冉氏家谱十三卷,(清)冉肇庭修,清同治九年(公元年)敬简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四川酉阳冉氏家谱两卷,首一卷,(清)冉学续修,清朝年间冉氏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河南中牟冉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中牟县档案馆。

四川云阳冉氏家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冉广逵等修,民国三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北咸丰冉氏续修家谱十卷,(民国)冉崇文修,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咸丰县档案馆。

世系编辑冉耕支系

31世祖华胥氏

30世祖伏羲(配女娲)

29世祖少典

28世祖黄帝(姬轩辕)

27世祖少昊(即玄嚣,黄帝长子)

26世祖蟜极(少昊长子)

25世祖帝喾(名夋,又名夒或夔,蟜极长子)

24世祖后稷(又名弃,帝喾之子)

23世祖不窋(后稷之子)

22世祖鞠(不窋之子)

21世祖公刘(鞠之子)

20世祖庆节(公刘之子)

19世祖皇仆(庆节之子)

18世祖差弗(皇仆之子)

17世祖毁隃(差弗之子)

16世祖公非(毁隃之子)

15世祖高圉(公非之子)

14世祖亚圉(高圉之子)

13世祖公叔祖类(一作公祖类,亚圉之子)

12世祖亶父:又称古公亶父,公叔祖类之子,追谥为周太王;生三子吴太伯、吴仲雍、季历

11世祖季历:亶父之子,追谥为周王季,或称王季、公季;生三子姬昌、虢仲、虢叔

10世祖姬昌:季历之子,追谥为周文王

9世祖冉季载: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封于冉(国都在今山东定陶),以国为氏,冉氏得姓始祖

8世祖冉羽:一作“冉羽叔”

7世祖冉贞

6世祖冉托

5世祖冉敏

4世祖冉猛:生二子冉辉、冉煌

3世祖冉辉:奔晋,居汾州(今山西孝义),其后不详,仅知:冉辉裔孙有冉宗圣、冉廷宗,冉宗圣生三子冉从、冉绅、冉刚,冉刚生冉会、冉监

3世祖冉煌:奔鲁,居邾(后改为邹,今山东邹平)

2世祖冉胜:冉煌之子

1世祖冉在:一作冉离,生三子冉耕(字伯牛,故又称冉伯牛)、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

冉子:名冉耕,冉在的长子,字伯牛,故又称冉伯牛,生二子:冉兴、冉志

1世孙冉志:字子博,鲁大夫,春秋从祀

2世孙冉辛

3世孙冉智

4世孙冉御:鲁大夫

5世孙冉议:中大夫

6世孙冉阮:中大夫

7世孙冉哙:字名成

8世孙冉脉:下大夫

9世孙冉谟:汉大夫

10世孙冉斐

11世孙冉亨

12世孙冉谨

13世孙冉镃:字汉玉,博务识古,征聘不受

14世孙冉遂

15世孙冉康:字楚宁

15世孙冉健

16世孙冉乘:字子由

17世孙冉舒

18世孙冉戒

19世孙冉本:字渊泉,清雅有学

20世孙冉展:字好枝,通晓诗文,引进后学,以孝悌闻,举有道不起

21世孙冉列:字武功

22世孙冉鲁:字惟一,学本渊源,敦尚气节

23世孙冉勤:字公敏

24世孙冉商:字量裁

25世孙冉盛:字云龙

26世孙冉价

27世孙冉芾:字盛分

28世孙冉秉干:字纯如,制行端谨,学文渊源

29世孙冉西楚:字洛白

30世孙冉恭宽:字得众

31世孙冉洪绪:字符复

32世孙冉建业:字斯皇,性谨厚,不与人争,乡人化之

33世孙冉之仪:字振恒,德行学问,足为世范,甘贫乐道

34世孙冉允若:字卢虚

35世孙冉奇之:字足法

36世孙冉云之:字仲未

37世孙冉命与:字天笃

38世孙冉成月

39世孙冉道可

40世孙冉必友

41世孙冉世英:字右俊

42世孙冉师周:字克生,四世同居,咸敦孝悌

43世孙冉行果:字舒常

44世孙冉叔谦:字心服,岁贡,文雅有学,勤于训诲

45世孙冉永安:字奕安,岁贡

46世孙冉连惠:字五美,配季氏

47世孙冉尚德:字泽久,孝闻乡里

48世孙冉兴宗:字要年,员外郎

49世孙冉国璘

50世孙冉育智

51世孙冉效祖

52世孙冉箕

53世孙冉宜:字贵来,宋末元初移居颜村冉马庄

54世孙冉就:字鲁瞻

55世孙冉忠:字良弼,永乐三年岁贡,仕山西太原府通判,为政宽平,民安其化;永乐七年归守祖庙,主奉祀事

56世孙冉通:字绍文,继述父志,主奉祀事,精洁有加

57世孙冉静:字定国,主奉祀事

58世孙冉浩:字说初,主奉祀事

59世孙冉庆:字昌府,主奉祀事

60世孙冉思真:字古风,配王氏,主奉祀事,以齿德重于乡,有司编匾,荣以寿官冠带;长子冉希孟、次子冉希赐

61世孙冉希赐:字秀川,因长支(冉希孟)无后,以次嫡主奉祀事

62世孙冉魁:字望图,主奉祀事;心性耿直,以理律身,宗族乡党以孝悌称

63世孙冉士朴:字和轩,号怀素,主奉祀事;清雍正二年恩诏为先贤冉子伯牛设立博士,经山东巡抚岳濬查明,冉士朴委系嫡裔,于雍正十三年奉旨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64世孙冉养尼:字衍公,因患瘫症未袭

65世孙冉廷砚:字佑臣,乾隆十六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66世孙冉传科:字振里,乾隆六十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67世孙冉继楷:字贡培,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68世孙冉广培:字继楷,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68世孙冉广鑫:字广培,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冉雍支系

31世祖华胥氏

30世祖伏羲(配女娲)

29世祖少典

28世祖黄帝(姬轩辕)

27世祖少昊(即玄嚣,黄帝长子)

26世祖蟜极(少昊长子)

25世祖帝喾(名夋,又名夒或夔,蟜极长子)

24世祖后稷(又名弃,帝喾之子)

23世祖不窋(后稷之子)

22世祖鞠(不窋之子)

21世祖公刘(鞠之子)

20世祖庆节(公刘之子)

19世祖皇仆(庆节之子)

18世祖差弗(皇仆之子)

17世祖毁隃(差弗之子)

16世祖公非(毁隃之子)

15世祖高圉(公非之子)

14世祖亚圉(高圉之子)

13世祖公叔祖类(一作公祖类,亚圉之子)

12世祖亶父:又称古公亶父,公叔祖类之子,追谥为周太王;生三子吴太伯、吴仲雍、季历

11世祖季历:亶父之子,追谥为周王季,或称王季、公季;生三子姬昌、虢仲、虢叔

10世祖姬昌:季历之子,追谥为周文王

9世祖冉季载: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封于冉(国都在今山东定陶),以国为氏,冉氏得姓始祖

8世祖冉羽:一作“冉羽叔”

7世祖冉贞

6世祖冉托

5世祖冉敏

4世祖冉猛:生二子冉辉、冉煌

3世祖冉辉:奔晋,居汾州(今山西孝义),其后不详,仅知:冉辉裔孙有冉宗圣、冉廷宗,冉宗圣生三子冉从、冉绅、冉刚,冉刚生冉会、冉监

3世祖冉煌:奔鲁,居邾(后改为邹,今山东邹平)

2世祖冉胜:冉煌之子

1世祖冉在:一作冉离,生三子冉耕(字伯牛,故又称冉伯牛)、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

冉雍:字仲弓,生二子冉孟、冉季[冉季生冉穆,冉穆生冉三贵,冉三贵生冉仲孙(焚书坑儒时被坑杀)]

1世孙冉孟

2世孙冉昭:生二子冉元贵、冉再贵[冉再贵生冉其真,冉其真生冉承乾(焚书坑儒时被坑杀)]

3世孙冉元贵

4世孙冉其德:生二子冉曜、冉厚

5世孙冉曜:生一子冉栗

5世孙冉厚:居高唐,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坑杀,育有一子冉性

6世孙冉栗:居济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坑杀,育有一子冉梦楼

6世孙冉性:生三子冉兆东、冉梦东、冉在东[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这三人皆迁河北临漳(后属魏郡)]

7世孙冉梦楼: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迁居河北临漳,生一子冉思鲁

7世孙冉兆东:生一子冉绍孔

8世孙冉思鲁:冉梦楼之子,生一子冉崇圣

9世孙冉崇圣

10世孙冉通灵:生二子冉岐文、冉岐武

11世孙冉岐文

12世孙冉相国

13世孙冉圣起:生二子冉文、冉横

14世孙冉文

15世孙冉仲达

16世孙冉季友:前年,迁居武陵(今湖南省叙浦县)

17世孙冉叔祖:冉季友之子

18世孙冉同吴

19世孙冉大周

20世孙冉建文

21世孙冉明宇

22世孙冉德量

23世孙冉选:生二子冉种、冉趣(迁居陕西三原县)

24世孙冉种

25世孙冉刘超:生二子冉世恩、冉世亮

26世孙冉世恩

27世孙冉统:生二子冉禄、冉张

28世孙冉禄:汉元帝初元年间,迁居河南安阳(黎阳),生二子冉弘、冉璆(酋)

29世孙冉璆:西汉建始年间拜授车骑将军、河南都督;元始五年,兵戈四起,遂隐居不仕;生二子冉重光、冉汉

30世孙冉重光:生二子冉玉珍、冉玉瑞

31世孙冉玉珍:生二子冉崇义、冉崇忠

32世孙冉崇义:生三子冉勋、冉质、冉献

33世孙冉勋:生二子冉恩、冉俊

34世孙冉恩:生二子冉溢、冉洋

35世孙冉溢:生三子冉超、冉培、冉介

36世孙冉超:生二子冉应蛟、冉应凤

37世孙冉应蛟:生二子冉大兴(兴邦)、冉大夏

38世孙冉大兴

39世孙冉宗国

40世孙冉兴班:生二子冉国瑞、冉国安

41世孙冉国瑞

42世孙冉隆:西晋初年,由黎阳迁外黄(属魏郡,今开封杞县);元康二年(年)授镇西将军,领魏州刺史,且是一支流民军首领,率所部流民军投乞活义军统帅陈午;永嘉四年(年),后赵破晋,败死黎阳,其子冉瞻被俘

43世孙冉瞻:年生于魏郡(今安阳内黄),陈午部将;年帅所部流民在河内与刘聪、石勒作战,被赵帝石勒所俘,所部流民降勒,被勒徒于兰陵郡;年仅12岁,少年有力,长而勇悍,善骑射,临弓矢不退;赵帝石勒爱他少年英雄,乃侍太子石虎(季龙)左右,并招冉瞻为石虎养子,易姓为石,名石瞻;石虎即位,拜石瞻为积射将军,封西华侯;东晋太宁元年(年)在石勒攻凶奴前赵的战争中,石瞻阵亡;生一子石闵(即冉闵)

44世孙冉闵:字永曾,小名棘奴,生于兰陵郡;自幼果锐,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略,勇力绝人,攻战无前;赵帝深爱其才;少时任兰陵郡游击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年参与昌黎之战,功名大显,升任北中郎将,修成侯;晋永和六年(年)推翻石赵,自立为王,改元永兴,国号魏,史称冉魏;自此复冉姓;追尊祖父冉隆为元皇帝,追尊父亲冉瞻为高皇帝,尊母王氏为皇太后,妻董氏为皇后,长子冉智为太子,余子皆封王;冉闵在世时,自谓为中土英雄(中华英雄);东晋永和八年(年)农历6月1日,冉闵被鲜卑王慕容俊斩于遏陉山,董氏、冉智、冉明、冉裕同时被俘,与冉闵同被杀害;谁知冉闵一死,遏陉山山石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北方从6月直至12月皆不下雨,慕容俊大惧,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冉魏灭亡,次子冉胤被京都守将蒋干扮做庶民带出都城,逃到晋国首都仓垣投晋;冉闵后邑冉华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帝[魏平帝];西南一带冉姓(包括土家族的冉土司系)皆为冉闵后裔;据正史记载,冉闵有六子:冉智(皇太子)、冉胤(太原王)、冉明(彭城王)、冉裕(武兴王)、冉操、冉睿(海冥县侯)。

45世孙冉胤:冉闵被杀时,冉胤被京都守将蒋干扮做庶民带出都城,逃到晋国首都仓垣投晋,晋帝深爱其才,拜直阁将军,封诸城侯;东晋元兴三年(年)朝政不纲,冉胤遂隐居不仕;生一子冉弘烈

46世孙冉弘烈

47世孙冉承宪

48世孙冉良

49世孙冉续

50世孙冉定:仓垣人,生二子冉道周、冉道传

51世孙冉道周:任平南将军,假节钺信州诸军事,封雎阳公,始居信州(今夔州忠州);生一子冉轸

52世孙冉轸:仕梁,为太子左卫,授荆州刺史,封巴东郡公;生一子冉黎

53世孙冉黎:仕梁,为假节钺云麾将军、湖州刺史,袭封巴东郡公;生一子冉安昌

54世孙冉安昌:除开封府仪同三司,隋末据巴东,唐高祖即位加柱国蜀国公,兼山南道大行将军总管,信州刺史,奉命招安黔州,开拓思夷等州,肇基世业,卒赠十八州都督,加谥端肃公;生一子冉仁才

55世孙冉仁才:字征文,隋恭帝义宁二年封金紫光禄大夫,拓土聚民,功绩丕著,贞观六年诏迁澧州刺史,十三年改袁州刺史,寻除江州刺史,高宗永徽二年入朝优诏,封上柱国;卒于永州,年五十八,谥果公,敕葬万州威凤山(今万州东关外红砂溪);生一子冉实

56世孙冉实:字茂实,攫进士第,赠国宾司马,迁使持节河州知营,使兼理诸军事,敕葬河南定鼎县;生三子冉显宗、冉显朝、冉显邦

57世孙冉显宗:赠国宾

58世孙冉某:冉显宗之子

59世孙冉某:冉显宗之孙

60世孙冉某:冉显宗的曾孙

61世孙冉某:冉显宗的玄孙

62世孙冉某:冉显宗的5世孙

63世孙冉某:冉显宗的6世孙

64世孙冉某:冉显宗的7世孙

65世孙冉某:冉显宗的8世孙

66世孙冉某:冉显宗的9世孙

67世孙冉某:冉显宗的10世孙

68世孙冉某:冉显宗的11世孙

69世孙冉某:冉显宗的12世孙

70世孙冉某:冉显宗的13世孙

71世孙冉某:冉显宗的14世孙

72世孙冉某:冉显宗的15世孙,生三子:冉守忠、冉守孝、冉守时

73世孙冉守忠:冉显宗的第16世孙,酉阳始祖;宋徽宗宣和元年,授郎官聚制、诰总制御前兵马使,仍令镇洞守,诸洞夷獠便宜行事,苗獠率服,改塞为州;元顺帝至元间加封宣慰使,后升沿边溪洞都元帅府宣慰使司;生三子冉文炳、冉文灿、冉文献

73世孙冉守孝:迁居贵州沿河司

73世孙冉守时:迁居石柱司

74世孙冉文炳:世袭酉阳宣慰司,生三子冉世荣、冉世昌、冉世华

74世孙冉文灿:元朝时,迁居建始县田峡口

74世孙冉文献:迁居成都川西坝

75世孙冉世荣:生二子冉胜宗、冉胜祖

76世孙冉胜宗:生一子冉维义

77世孙冉维义:生一子冉思通

78世孙冉思通:生一子冉贵迁

79世孙冉贵迁:生一子冉万友

80世孙冉万友:生一子冉载朝

81世孙冉载朝:生八子冉如龙、冉如彪、冉如豹、冉如虎、冉如狼、冉如蛟、冉如璋、冉如鹤

82世孙冉如彪:任酉阳宣慰司

82世孙冉如龙:明朝时,迁居思州卫都会坝(今利川县)

82世孙冉如豹:洪武时,迁居大田所千户职(今咸丰县)

82世孙冉如虎:迁居夔府万县

82世孙冉如狼:迁居贵州务川县

82世孙冉如蛟:迁居彭水县龙潭

82世孙冉如璋:迁居河南定鼎县

82世孙冉如鹤:迁居贵州麻兔司

冉求支系

31世祖华胥氏

30世祖伏羲(配女娲)

29世祖少典

28世祖黄帝(姬轩辕)

27世祖少昊(即玄嚣,黄帝长子)

26世祖蟜极(少昊长子)

25世祖帝喾(名夋,又名夒或夔,蟜极长子)

24世祖后稷(又名弃,帝喾之子)

23世祖不窋(后稷之子)

22世祖鞠(不窋之子)

21世祖公刘(鞠之子)

20世祖庆节(公刘之子)

19世祖皇仆(庆节之子)

18世祖差弗(皇仆之子)

17世祖毁隃(差弗之子)

16世祖公非(毁隃之子)

15世祖高圉(公非之子)

14世祖亚圉(高圉之子)

13世祖公叔祖类(一作公祖类,亚圉之子)

12世祖亶父:又称古公亶父,公叔祖类之子,追谥为周太王;生三子吴太伯、吴仲雍、季历

11世祖季历:亶父之子,追谥为周王季,或称王季、公季;生三子姬昌、虢仲、虢叔

10世祖姬昌:季历之子,追谥为周文王

9世祖冉季载: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封于冉(国都在今山东定陶),以国为氏,冉氏得姓始祖

8世祖冉羽:一作“冉羽叔”

7世祖冉贞

6世祖冉托

5世祖冉敏

4世祖冉猛:生二子冉辉、冉煌

3世祖冉辉:奔晋,居汾州(今山西孝义),其后不详,仅知:冉辉裔孙有冉宗圣、冉廷宗,冉宗圣生三子冉从、冉绅、冉刚,冉刚生冉会、冉监

3世祖冉煌:奔鲁,居邾(后改为邹,今山东邹平)

2世祖冉胜:冉煌之子

1世祖冉在:一作冉离,生三子冉耕(字伯牛,故又称冉伯牛)、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

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生二子冉魁、冉孺

1世孙冉魁:生二子冉点、冉烈

2世孙冉孺:生一子冉熙

3世孙冉点:生一子冉希东

3世孙冉烈:生一子冉五福

3世孙冉熙:生一子冉四锡

4世孙冉希东:生一子冉遵先

4世孙冉五福:生一子冉东景

4世孙冉四锡:生一子冉际远

5世孙冉遵先: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坑杀

5世孙冉东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坑杀

5世孙冉际远: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坑杀

冉求后裔,至此失载

家规编辑总则

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利害义,有伤风化。 祠宇整修,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弛,有违祖训。 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读书尚礼,交财尚义,毋致骄慢啬吝,有玷家声。 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疾病,有失大礼。 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周穷恤匮,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乖礼体。 珍玩厅巧,丧家斧斤,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冠婚讲礼,称家有无,毋致袭俗浮奢,有乖家礼。 房舍如式,服饰从俭,毋致僭侈繁华,有于例禁。 凡我族,如有不肖子孙玷辱祖宗,必须公同告庙出族,以全清白家风。然系万不得已之事,须郑重,慎经率。各开后:大不孝者,出!如骂詈父母、夺产、养之类大不悌者,出!如骂伯叔、殴辱兄嫂、凌虐弟侄之类为盗贼者,出!为奴仆者,出!为优伶者,出!为皂录者,出!妻女淫乱不制者,出!盗卖祭产者,出!盗卖荫树坟石者,出! 以上十有犯者,族长传单通知合族会集,告于祖庙,吊齐各谱,削去名字,祠墓不得与祭。但须确有实据,众论佥同,方准出族。如其传影响,总宜容隐。所谓罪疑惟轻,以存厚道。凡有过失,另当酌其轻重,以示罚。

详规

以下十条,不过仅举大略。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孙,末有不自贤父兄培植而来者也。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然超琼所识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兹所定族规十条,皆幼时闻于吾祖、吾父,所以教吾兄弟者之言。即族祖南村公、族叔宇喧公平日所以教族人者,亦末尝不同。故纂而存之,刊之于谱,愿与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或有遗漏及应添立规条,异日重重刻时,固可增入。 第一,奉祖先: 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但思身所自来,则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虽十世、百世固不得以为远也。奉先思孝,古训昭垂,帝王且然,况大夫、士庶哉。吾家自远祖以来所立家规: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当设祭之礼岁首、岁除、端午、中秋亦如之。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古人所谓上冢也。各家无论老幼,必当亲诣墓前,行三叩首礼。虽大风雨雪,不得惮劳。此乡族所同,子孙宜永永循守。庶几因时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第二,孝父母: 属毛离里,怀抱恩深;择傅延师,劬劳念切。苟或不孝,禽兽何别。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大略该之。而好货才防、私妻子,尤为乡俗通弊,不可不以为切戒。至于违犯教令,律有明条。凡子孙于父母及父母,骂者罪即绞决;殴则斩决;杀者凌迟处死。例禁森严,虽下愚亦当知畏。苟念生我、鞠我、抚我、育我之德,则服劳、致敬、就养,无方天性所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须预为教戒,俾知悛改。庶免酿成枭,贻累族人。 第三,和兄弟: 长枕大被,天子且然;让枣推梨。昔人称美。但人家兄弟,当幼小时无不十分友爱。其后之不睦者,大抵因妻子、争财产而已。抑或此贫彼富,有求莫应,若秦、越人之相视。同气参商,半皆由此。夫一父之子,即非同胎共乳,有前后嫡庶之别,亦属一气所生。骨肉至亲,尚成嫌隙,子孙尤而效之,有不破家者乎?堂从兄弟,尚宜和睦,况在同气乎?族中宜互相教戒,共笃友于,则出入怡怡,家风不陨,亦同宗之光矣。 第四,睦宗族: 贵贵贤贤,义无偏诎亲亲长长,分有常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脉。尊卑之分,轶然不淆。长幼之情,蔼然相浃。喜则相庆,忧则相吊。贫弱之一,富实者宜时周恤之。愚鲁之徒,贤智者时教导之。总以相扶、相助为念。至干尊长,尤不得与卑幼戏谑,致为有识者所笑。此吾乡之陋俗,不可不切戒矣。 第五,和乡邻: 岁时款洽,谊笃比邻;患难扶持,世称会里。我先世以忠厚传家,凡属子孙,务必谦虚乐易,与人无争。不得恃血气以凌人,逞奸诈以滋事,徒害邻里,终累身家。若有不肖子弟,恃强恃诈,或倚仗族人之势,欺侮乡党者长辈亟戒责。尤宜念睦任恤之风,实为古道,待人务从乎厚,处世毋涉乎骄。至于修桥、补路、拯溺、救饥、恤寡、孤、劝善、教不能诸事,凡有益于桑梓者,量力行之。生长聚族之邦,其亦共有所赖也夫。 第六,教子弟: 子弟以读书明理上。为父兄者必延聘名师,慎择益友,俾得朝夕渐摩,学问有所成就。遇则掇科取第,不遇亦不不失为通人。光前裕后之图,计莫逾此。其有资质不能读,及力不能读者,则为农、为工、为商,即佣雇营生,亦属正业。总当责以勤俭,教以安分,令其学为好人,切不可任令游手好闲,习致败坏家声。至于富贵之家子弟,性质即有琰刘,亦当以师为约束,切铁骄养溺爱,终受必家之富。所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读也。 第七,戒习染: 习俗之坏人子弟,事不一端。其显者则嫖也、赌也、洒也、烟也、而尤有入会、结盟等恶习也。江湖无赖随处煽诱,年轻子弟每为所牵。轻则有玷行为,重则显干法纪,其祸不可胜言。即轻薄之行,狷利之语,戏谑、骂詈、欺诞、狂佻,市井恶少情形,为大雅所深鄙,亦当引为切戒。至于干预词讼,习以为能,亦非立身之道,歇若不人公门之为愈乎。又隶卒贱役,例不准其子孙与考,凡族中子弟虽至贫困,应不准当差。违者黜之勿齿。 第八,奖名节: 忠臣孝子,代有表章;潜德幽光,岂容湮没.族中如有孝子、悌弟、义夫、节妇,确有实迹未经旌奖者,应由族人备录行状,会众覆实,联名举报,或请匾额,或请旌表。斯亦一族与有荣焉之事,不可不知。 第九,慎婚嫁: 玉洁冰清,固称佳偶;荆钗布裙,不失良姻。凡族姓为男配,为女择婚,必须清白之家,门户相当者,方许联姻。不得贪图财物,轻信冰人,不辨薰莸,苟且作合。万一误结朱陈,使日后儿女竟不齿于乡曲,深为可惜。嗣后,如有不分良贱,不论可否,与奴隶娼优等为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复与齿。 第十,急赋税: 践土食毛,自应输赋;急公好义,岂许逋粮。况国家惟正之供,按季征收,如额而止,先后不免。何苦延挨观望,伺候公庭,自取鞭扑耶?凡吾族于本户地丁漕粮各项,须依期投纳。即筹饷捐输,亦朝廷万不得已之举,亦不可逾延拖欠。庶催科不扰,门户晏如,岂非乐事?至佃田耕种,亦宜早纳年租。荒歉求减,必须情理相商。族中宜交相劝导,谕以急公。此所谓国课早完,自得至于乐者也。

族禁

以下六条,仅就其大者言之,皆断断不可有之事。如族中妇女,不幸夫故孀居,自宜以守节为贵。然此非可强自他人,惟既经改醮,即非本族之妇,古人所谓“出则与庙绝者”也。虽有子孙,谱中必削其名氏。续修之日,概不许刊入。其余亦概以族禁为准。至于乱宗一事,关系尤重。查《例》载:“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许择立远房为嗣。”又有“于昭穆相当亲族内,择贤择爱,听从其便”之例。是立嗣,总以同宗为准。其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有“杖六十、其子归宗”之律。吾族二百余年以来,尚末闻有此弊端,自当永远为法。如有螟蛉乞养、出自异姓者,虽不能绝其往来,而其名及所后子孙,则概不入谱。嗣后修谱时,务当严守勿易。倘徇情迁就,即属不肖子孙,必遭祖宗阴殛。慎之,志之。 第一,禁当差: 皂、快、壮各班,门子、禁、卒、捕投、仟作、皆统名之曰“隶”,例不准考,本族子孙不得充当。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第二,禁为匪: 盗必干诛,窃亦罹罪,诱拐等事,均犯科条,辱宗甚大。族中子孙,不得有犯。违者,预行逐出,屏勿齿,谱削其名。 第三,禁入会: 哥老、添弟等名,及江湖放飘、结盟、拈香,皆匪徒所为,显干法纪。族中子孙,不得听其引诱,致罹重咎。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第四,禁从教: 白莲、闻香、灯花等名目,屡奉严禁,皆系妖言,尤实繁有徒。或传自远方,或起自内地,总之不可学习、信从。族中子孙,惟宜守孔孟之规,勿为邪说所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第五,禁出家: 释老之宗,流传虽久,而为僧、为道,则已弃父母,何论祖宗。族中子孙,不得甘于削发、易服。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第六,禁自贱: 优伶等诸乐户、生、旦、净、丑、末,均系下流,而娼妓更无论矣。族中子孙,宜世保清白,不得自甘下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字辈编辑

北方冉氏通用字辈:“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注:与孔子世家字辈一样。

南方冉氏通用字辈:“守文世胜惟思贵万载如应兴附山秀政文辅寅凝应天奇之后各相连永裕广祯瑞崇隆启懋光(或:文武正大瑞崇兴启锡光)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朝廷顺有志国家英勤堂祖德流芳远文武世代扬”。

重庆麻阳冉氏字辈:“崇启孟光景思”。

重庆万盛冉氏字辈:“崇启孟光山德合细渚万”。

重庆酉阳冉氏字辈:“尉祥佩梧振英梓悦健翎苑袖斌康梨唯晟培浩朗”。

广西东兰冉氏字辈:“惟龙天奇永裕广正瑞崇隆启懋光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

山东济宁冉氏字辈:“守文世胜维贵思万载如应兴佐廷君子世海茂万兴朝文武正大光明永裕广征瑞崇隆启孟昌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尉祥佩梧振英梓悦健翎苑袖斌康梨唯晟培浩朗”。注:“长”字辈用尽接续重庆酉阳冉氏字辈。

四川冉氏通用字辈:“中玉广祯瑞崇宏以茂光盛进银成太开元左运良祖德回召远克少代必昌”。

冉氏一支字辈:“玉克士学正大光昌人文秀启永吉食良”。

重庆垫江一支字辈:“元纯德恋天少学,廷中广玉世泽长”

重庆酉阳冉氏土司派字辈:

宋元明字辈:守文世胜为,贵思万载如应,兴、单名王旁、廷、单名雨部、臣,单名亻旁、单名亠部、维龙天奇,永裕广正瑞,崇隆启懋光

清字辈:《注:清朝两字派并行,可任选其一》1、景师慕立本,定志效明良,庆衍家声美,延开嗣兆长2、晋毅仁恒泰,开元衍庆长,朝中顺有志,殷勤国位堂[3]

年新拟字派:祥尉佩梧振,英梓悦建翎,苑袖斌康梨,唯晟培浩朗”

注:冉氏土司派字辈长流水,当长辈定的字辈用完,由后辈添加新续,前面一段同以前土司派字辈,后面一段是本地老一辈人新续的字辈。待“长”或“堂”用完后,接着06年字派。

祠联

四言

源自帝喾;望出武陵

全联典指冉氏的源流和郡望。

勤学好问;多艺博闻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冉孺,字子鲁,孔子弟子,少孔子五十岁,以勤学好问闻名。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居政事科。孔子曾说他:“冉求多才多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后做大夫季氏的家宰。

谠篪奏响;恶画图形

全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俱有文才,朝廷屡次征召,都不愿做官。后来,余玠任四川安抚使,筑招贤馆以礼贤下士,兄弟二人前往拜谒,被任为郎官,为余玠所信任、依赖。“篪”,古管乐器名,用竹子制成,单管横吹,用于雅乐。

五言

圣门五贤士;蜀郡两郎官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冉雍、冉孺、冉耕、冉季、冉求,都是孔子弟子(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事典。

鸣琴答空谷;散步卧松林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诗人冉正岳《清溪纳凉》诗集句联。冉正岳,四川酉阳人。

六言

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

八言及以上

通毅谋深,威望弥振;政通人和,颂声懋奕

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游击将军冉闵,字永曾,善谋策,通力绝人。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屡立战功,威声弥振。宿将莫不惮之。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内江令冉虚中,取前令善政次第举行之。政通人和,颂声懋奕。

尔公尔侯,济济圣门高弟;允文允武,彬彬贤馆异才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有冉雍等圣五贤。皆孔子的得意门生。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播州才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俱有文武才,辟召不起。余玠安抚四川,筑招贤馆以礼士,琎兄弟闻之,谒玠,为画筑城钓鱼山之策,后果赖之。

拜将封侯,父子韬略齐备;献策不仕,兄弟文武双全

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都督冉瞻,骁猛多力,历官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其子冉闵,位游击将军。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播州才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事典。

感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