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娘”不是妈,这是洪洞土话里的特有现象。

“娘”在洪洞土话有两种读音,一是“niáng”,用于称呼婶母、叔母;二是“nió”,用于称呼祖母、祖母辈妇女。

在古代汉语中,“娘(niáng)”与“孃(ráng,niáng)是两个字。“娘”出现在甲骨文中,《说文解字》中不录。“娘(niáng)”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五个义项,根据先后顺序(也是词义产生顺序)分别是:少女,母亲,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妇女,表示惊诧或者怨詈之辞。“孃”为多音多义字。“孃(ráng)”首见于《说文解字》,许慎对它的解释是“烦扰也”。在文字的传承中“孃(ráng)”逐渐为“攘(ráng)”所替代。南朝梁大同九年()顾野王撰的《玉篇》说,“孃(niáng),母也。”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旦辞爷孃去,暮宿黄河边”。现代汉字整理时,将“孃(niáng)”作为了“娘(niáng)”的异体字。

在现代汉语的其他方言中,“娘(niáng)”几乎用于称呼父辈所有的妇女:母亲,姑母,伯母,婶母,姨母,舅母,继母,岳母,婆母,还有与自己母亲年龄差不多没有亲缘关系的女性。当然,方言不同,“娘(niáng)”称呼的对象不同,洪洞土话用于称呼婶母、叔母,不过是一个普通例子罢了。

洪洞土话中,“娘”发音为“nió”,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称呼祖母,可以叠用,面称用降调,背称用升调;可以与“大”“小”以及序数相连,不叠用。二是与前缀“老”结合成“老娘”,称呼曾祖母时不变调,称呼外祖母时变调。三是称呼与自己祖母年龄差不多没有亲缘关系的女性,可以叠用,面称用降调,背称用升调。

洪洞土话中,以“娘(nió)”称呼祖母、祖母辈妇女,可能有两种缘由:一是“羌人呼母”的表现,前有“以姐(jiá)呼母”,后有“以娘(nió)呼祖(母)”,是词汇推理运用的继续;二是中原官话的普遍存在,比如临汾、运城、永济、芮城、新绛、曲沃等地的方言中都是这样。此外,晋语区中的山西静乐方言、吴语区中的浙江黄岩方言中也有“以娘呼祖(母)”现象,当然“娘”的发音各不相同。

此外,在洪洞土话中,“以娘(nió)呼母”的现象也有存在,但只体现在谚语“十个儿女不嫌多,一个爷娘装不了”中。大约这句谚语来源于其他方言,不是洪洞土话自产的,只是在“娘”上借了“nió”的方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