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治得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山西中南部的宋元舞台 丁明夷 中国戏剧发源甚早。在唐代,已有所谓“歌舞戏”与参军戏”。宋代有南北“杂剧”。至金、元时期,则突破宋杂剧早期以诙谐为主的程序,而发展为以人物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这就是金代“院本杂剧诸宫调”和元曲,即元杂剧。 山西,特别是山西中南部地区,在历史上戏剧活动就相当盛行,是我国最早的戏剧发源地之一。远在唐代,就有一种叫做“踏摇娘”的地方戏流行在河朔一带(黄河以北地区)。这种戏有歌、舞,白,还有管弦伴奏。宋代,山西泽州人孔三传首创“诸宫调”①。金代最重要的文学著作《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董解元,或谓就是山西人②。我国现存的诸宫调,其中《西厢记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就是描写山西平阳地区③的故事。《西厢记》故事发生在平阳地区的蒲州,刘知远就是从山西起家的儿皇帝。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戏曲刻本——《刘知远诸宫调》,也是在平阳地区刻的。元代,更在综合和继承前代艺术形式,如宋杂剧,金院本和宋,金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元杂剧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出现了我国戏剧史上繁荣发达的时期。山西不但是元杂剧早期形成、发展的重要基地,而且是元杂剧的作家辈出的地方。元人锤嗣成《录鬼簿》卷上所列举的作家五十五人,除了泛指大都的外,其中注明平阳籍的有六人:石君宝,狄君厚、孔文卿,赵公辅、于伯渊、郑光祖。此外,李行甫(绛州人),乔梦符(太原人),也是当时杰出的作家。元杂剧作家的一些作品中,使用晋南土语方言很多。因此,《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作家北人之中以平阳为最多……则元初除大都外,此为文化最盛之地,宜杂剧家之多也。”④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山西至今留存下来的许多有关戏剧舞台方面的文物。这些文物表明,适应着戏剧发展的需要,从北宋初年开始,山西(特别是中南部)的农村中就建立了砖砌木构的固定舞台;至金代,连墓葬中也出现了舞台作场的雕饰。元代农村中舞台建立更为普遍,出现了描绘包括演员和场面人物十一人以及一整套砌末(道具),伴奏乐器、演出服装等的盛大演出场面的壁画。许多戏班在民间到处演唱,今天也留下了他们的遗存。对于这些珍贵的戏剧文物,加以系统的整理研究,不仅对于山西地方戏剧史的了解会有所帮助,而且对于中国戏剧起源和发展的了解,也有一定的意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记述山西中南部宋、元(包括金)时代的舞台文物。兹按年代顺序,分述如下,以供研究戏剧史的同志们参考(图一) 一、万荣县(原万泉县)桥上村原有一座宋建后土庙,抗日战争中全部毁于日寇。从该庙现存宋天禧四年(公元年)五月、十五日所立《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庙记》碑的碑阴记载中,可以得知这座后土庙规模很大,有大殿、真武殿、二郎殿、娘子殿、六甲殿、崔相公殿、舞亭以及后宫、中三门、大门楼等多处建筑,碑文中记载了各处建筑负责人的名字,一般的二至五人不等,惟有“修舞亭都维那头⑤李廷训等”十八人,为数.最多,可见对于修建舞亭的重视及其规模了。至于舞亭的修建年代,据碑阴文中称:“(景德二年)后乃三载之间,庙貌完备”;该碑正文中又称:“一之岁板筑之功设,二之岁瓦木之用兴,三之岁堂殿之修备,四之岁塑绘之像成”,可知这座舞亭始建于景德二年(公元年),落成于景德四年前后。这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修建砖砌木构舞台的史料(图二)。 二、沁县原有一座宋建关帝庙,现已不存。仅存宋元丰二年(年)所立《威胜军关亭侯新庙记》碑。碑阴文中称:“神虎第七指挥先于熙宁九年五月内选募往……,至熙宁十年三月内回到桂州南荔浦县去本祠下,请到刀马。至当年六月内到军⑥立庙。元初出买地基钱一百七十三贯文……所有殿宇系众合营修盖,其合上石,姓名如后。周围地基深三十七丈五尺,广一十一丈四尺,正殿三间,舞楼一座,南北廊上下共二十间。”此一“舞楼”,系北宋熙宁末至元丰初(一1脆年)修建是无疑的了。 三、据山西《洪洞县志》记载,该县伊壁村东岳庙有金大定八年重修露台碑。这种“露台”,是古代舞台的又一名称。从“重修”的文意看,这座露台修建后非有一定时间的自然破坏或遭变故,是不会重修的。既称“重修”,则露台的创建当为更早,很有可能早至宋末。 四、侯马金大安二年(年)董氏墓北壁上,有一座砖砌仿木构的舞台。台上有五个砖雕戏俑。舞台上竖两根小八角柱,上托普拍杭,施斗棋三朵,补间铺作的大斗上伸出一个昂嘴。正面歇山顶。台沿、檐椽及脊饰的雕饰均甚精细⑦。 五、临汾县东亢村圣母祠,原有金代舞台一座,现已不存。据其尚存碑记看,这座舞台兴建于金兴定二年(年),元至治二年(年)重修过。 六、万荣县太赵村稷王庙,原有一座元代舞台。大殿为元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梁架上有“大元国至元二十五年重修正殿功毕”的题记(图八)。大殿前原有舞台一座,台基中心横嵌一块小石碑,上刻有“舞厅石□(碑?)”一个标题,正文是:“今有本庙,自建修年深,虽经兵革,殿宇而在。既有舞基,自来不曾兴盖。今有本村□口口等谨发虔心,施其宝钱二百贯文,瓶建修盖舞厅一座,刻立斯石矣。皆(时)大朝至元八年(年)三月初三日恩建。壊匠李记。”按蒙古忽必烈于至元八年十一月,才宣布“大元”国号,当时南宋尚未灭亡。这个舞台,可说是宋元之间的一个建筑。可惜的是,舞台的面貌,自“民国”初年重修后,已失去宋元的旧观。现存舞台,梁架上有“民国”十年“创建歌舞楼一座”的题记,再从庙中“民国”十三年《重修稷王庙戏楼碑记》中所记:“将戏楼移建与午门连接”看,确实将原有舞台移建重修了。值得一书的是,这位“博匠李”,他用不大通顺的文字,把建舞台的原因、时间、价钱,很清楚地留给了后人(图三)。 七、万荣县孤山风伯雨师庙,原有一座元代舞台。庙在抗战期间被阎锡山匪军全部拆毁,唯有元代舞台前面的两根石柱尚存。柱为小八角形,高3.4米,下宽33厘米,上宽27厘米。桂顶部刻有“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大德五年(年)三月清明。施钱十贯。"石柱上还有元代挪移舞台的记载:“盖闻风伯雨师之殿……展修庙庭,抽梁换柱,移那舞厅,瓶建缠腰……。皆大德五年夹钟辛未朔,箕生十有二叶谨志。”这个挪移的舞台,从石柱刻文看,其创建当在元大德以前。该庙缠腰元至大二年(年)碑的碑阴有:“重修舞停都维那头杨李(村名)张德顺”的字样,似为当日挪移后,时隔八年才又重修的。 八、临汾县魏村西牛王庙,现存舞台、献亭及大殿各一座。舞台坐南向北,平面方形,东西宽6.6米,南北深7.1米,台基高1.4米。台前竖有两根小八角(方形抹角)石柱。单檐歇山顶,柱头铺作为五铺作重桃双下昂计心造,补间斗拱两朵,亦作五铺作重桃双下昂计心造。台前的两根石柱,西柱上刻有阳文:“蒙大元至元二十年(年)岁次癸未季春竖。石泉南施石人杜秀。”柱顶部刻有阴文:“交底都维那郭仲臣。”东柱上刻有阳文:“维大元国至治元年(年)岁次辛酉孟秋月下旬九日竖。石匠赵君王。”柱顶刻有阴文:“交底众社人施石柱一条”,柱西抹角下部刻有阴文:“交底村都维那郭仲臣次男郭敬夫。”两根石柱的形制及文字刻法完全相同,但所刻年代,却相隔三十八年。这很可能因为中间经过大德七年(年)的大地震,将庙震毁。地震后利用了残存部分构件及石柱一根,又仿照原存石柱另立一根,重建起舞台的⑧。庙内清代碑记称,西牛王庙始建于至治初年,亦可作为证明。这座舞台,后来历代重修过。清代重修变动较大。在原来方形舞台的前面,向前加以扩建。部分斗横、阑额、平梁以上的结构及瓦件等都有过变更。解放初,又在扩建的舞台前修了一个新式的水泥台面(图四、一三、一四、一五,图版柒:2)。 九、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东壁上的元代戏剧壁画。画上横额正楷书写:“尧都见口(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泰定元年(年)四月曰。”画面上可以看出是方砖铺地,砖砌台基,很明显,这座舞台也是砖砌建成的。 十、芮城县东吕村原有一座元代“露台”,现仅存元致和元年(年)《瓶修露台记》石碑一块⑨(图五)。 十一、洪洞县景村牛王庙,在临汾魏村西牛王庙北一里许。二庙的布局相同。此庙侧脚和收分很明显,可能也是元代的原物亦由舞台、献亭及大殿等建筑组成。这座舞台现已不存,台前两根小八角石柱尚在。石柱高3.3米,下宽43、上宽36厘米。东柱顶部刻:“施石柱人曹村张子敬冯子通同施石柱。”下部刻:“至正二年(年)岁次在壬午。”东抹角下部刻:“砌匠卫彦深”,西抹角下部刻:“南北曹村施殿载石车牛人工张惠等。石匠杨五、杨十。”西柱顶部刻字已漫滤不清,西抹角下部刻:“南北曹村施殿载石车牛人工任伯川等疽两根石柱距离为6.5米,至后墙距离7米,可见原亦为方形舞台,与魏村舞台大小相同(图七、一六、一七)。 十二、临汾县东羊村东岳庙,现存舞台及大殿各一座。台坐南向北,方形,东西宽7.15、南北深7.5、台高1,75米。台前竖有两根小八角石柱,复莲柱础,柱上浮雕出童子莲花等纹饰。西柱顶部刻有:“本村施主王子敬男王益夫,施到石柱一条,众社般载⑩。元至正五年(年)月曰。本村石匠王直、王二。”这座舞台及大殿,基本上是元末遗构,形制、构件,特别是内檐斗棋和梁架,还是元代手法。后清代及“民国”年间重修过,舞台前部向前扩出,修建了卷棚顶及扇面墙,斗棋及梁架结构。(图六、一一、(图九、一O,图版柒:4,封底)。 十三、石楼县张家河村殿山寺,有一座元至正年间重修过的舞台。台坐南向北,平面作方形,东西宽4.6、南北深4.76、台基高1.8米。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元至正年间重修后,明清又重修过。清光绪三十年重修后,梁架、斗桃及其他构件多有变动。斗棋的部分构件,还保存着元代手法,如部分假昂、耍头和令棋抹角。令桃抹角的作法,在山西是元中期以后流行的。 十四、万荣县西景村东岳庙,按当地人记述,是金大定二年(年)所建,庙原有舞台,抗日战争期间连同该庙全部毁于日寇。舞台台基原嵌一块小石碑,文曰:“施缘功德主本老王二男王九,同发善心,于岱岳庙内舞厅基周遭压基台石,四面般载施功就是在舞台台基原有的基础上,砌按石条。这是又一个元代重修舞台的记载。 十五、万荣县四望村后土庙内,原亦有J座舞台,毁于日寇。当地人传说,西景村舞台是仿照这座舞台兴建的,因此这座舞台的创建年代,当比西景村更早。现存照片系年前北平国剧陈列馆所摄(图一八)。 从上述至今留存下来和已经拆去的舞台看,说明山西戏剧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它自己的传统。中国最早的舞台记载,见于宋代东京的还叫作“勾栏”、“看棚”之类,但是在山西中南部的广大地区,这种固定的砖砌木构的舞台,从北宋初年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固定舞台的存在,说明山西很早就已经有发达的戏剧活动。这种戏剧艺术的传统,就它的积极因素来说,从宋元以来一直繁衍到现在,成为后世许多地方戏种的前身。今天山西的上党戏、蒲州戏和更为古老的“饶鼓杂戏”,也正是沿着这一系统发展下来的。 山西戏剧艺术的发达,有着它的历史条件。历史上,山西平阳是政治军事的重要地方。平阳地区所辖,金天德以前包括蒲州在内。《读史方舆纪要》称:“唐复曰蒲州,开元八年置中都,升州为河中府。”金灭北宋,元灭金,都是先取平阳,以此为根据地而侵占关中汴洛。元初立中书省,统河北、山东、山西地,谓之腹里。明末李自成也是取平阳,再攻入北京的。可见它在政治上军事上的重要性。金元以来,平阳又是北方的重要文化中心。金代平阳人毛麾创“平水官韵”,即以平阳音韵,通行全国。元曲上采用的“中州音韵”,也大体未超出“平水官韵”的体例。元初,立经箱所于平阳。《元史太宗纪》称:太宗八年,“耶律楚材请立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世祖至元二年,“始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随着文化中心的迁移,杂剧活动的中心也可能随之由平阳移往大都。因此,可以说至元初以前是元杂剧形成的早期阶段,而平阳是其繁盛之地。经济上,金元时期,山西中部以南生产恢复很快,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平阳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地区,那里生产纸张,官家和私家刻版印书也很盛行。由于以上多种原因,就促成了戏剧艺术在山西的繁荣发达。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的阶级”。我们从上述万荣县太赵村“埼匠李”关于兴建“舞厅”的朴素的叙述中,从西景村“石匠西胡村费卜”关于重修“舞厅”的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这些“石匠”、“埼匠”、“砌匠”等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发展、完善舞台这一戏剧艺术的重要手段的。劳动人民不仅喜爱杂剧,创造了舞台,而且还能演出。《元典章》中就明白记载过这样的事实:“至元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书兵刑部承奉中书省札付,据大司农司呈,河北河南道巡行劝农官申,顺天路束鹿县头店,见人家内聚约百人,自搬词传,动乐饮酒。为此本县官司取讫社长田秀井、田拗驴等,各人招伏,不合纵令侄男等攒钱置面戏等物,量情断罪外,本司着详除系籍正色乐人外,其余农民、市户、良家子弟若有不务本业,司学散乐般说词话人等,并行禁约是为长便。乞照详事,都省准呈,除已札付大司农司禁约外,仰依上施行”。(《元典章》五十七,刑部十九,杂禁)农民不仅能“自搬词传”来唱,而且还要“攒钱置面戏等物”,进一步购买行头来表演To这也反映出当时杂剧的盛况,以至统治者下令进行干涉。广胜寺戏剧壁画中“尧都见口(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以及万荣风伯雨师庙舞台石柱上“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等字句,也可以说明当时有许多“行院”的杂剧班子在各地演唱,而且深入农村演出,受到欢迎的情景。我们从山西中南部的农村,宋代特别是金元以来普遍建立舞台这一事实看,当时舞台的建立,不仅是在重要商业都市之内,而且也在农村中建立起来。这说明当时的戏剧除了娱神和为统治阶级消遣的一面外,还有受到劳动人民喜爱的一面。无论是舞台,还是戏剧艺术,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是,统治阶级剥夺了劳动人民享受文化的权利。戏剧艺术及其从属的舞台,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为地主、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戏剧舞台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的一部分,而统治阶级却利用它来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使之成为维持和巩固他们统治的工具。正如毛主席指岀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剧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蛆们统治着舞台。” 在伟大的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闪耀着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光辉的革命样板戏,把中国旧戏舞台上长期颠倒着的历史,又颠倒过来了!这是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 下面,我们就有关舞台的文物资料和文献记载,试谈一下舞台演变的大致过程。 中国戏剧舞台的建筑,历史是很悠久的。从考古的发现看,北宋初年即已有了砖砌木构的舞台建筑。这就说明北宋以来的建筑艺术,除了建造庙宇房舍外,还适应文化发达的需要,而开始建造有一定规格的固定舞台。舞台形式的进步,反映了戏剧艺术的发展。没有戏剧艺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是不会岀现这种舞台的。 从文献记载看,唐代民间即已有“戏场”、“歌场”之名,是百戏、讲唱、戏剧等表演之地。元稹《哭女樊四十韵》中“腾踏游江舫,攀缘看乐棚”,此“乐棚"似即为早期舞台。这个名称,金元时期仍保留作为戏场的名称。如《秋涧乐府浣溪沙》中“赠朱廉绣”云:“满第4期意苕华照乐棚,烟花南部旧知名”。宋代关于舞台的记载更多。如《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条中就记载了北宋末年汴京(开封)的勾栏演出情形:“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种可容数千人的勾栏,用以专演杂剧,是在平地上围以低矮的栏杆,作为舞台面以与观众席相区别,还不曾构成高于地面的舞台。后来,又把舞台靠后的一面栏隔起来,成为三面突出地对着观众。元代的舞台,已较进步。元初杜善夫《庄家不识勾栏》套曲中:“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垒垒团电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面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这里所谓“木坡”,似为较平地稍高的客座。“钟楼模样”,则或指舞台。这种舞台,既像钟楼模样,可见已是下有高台上有顶盖的一种建筑了。《水浒传》第一。四回中写道,话说当下王庆闯到定山堡,那里有五六百人家。那戏台却在堡东麦地上。那时粉头还未上台,台下四面,有三四十只桌子,都有人围挤着在那里掷骰赌钱。”这段文字,应该是反映元代的舞台情形的。它说明:当时在农村中已建有舞台,还搭了高出地面的台子。但这种舞台,是临时搭成的,四面都有观众,舞台在演出场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露台”的记载。《宋史》卷一四二,乐十七中:“每上元观灯,搂前设露台,台上奏教坊乐,舞小儿队。台南设灯山,灯山前陈百戏,山栅上用散乐女弟子舞,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其上,伶官奏乐,称念口号致语。其下为大露台,百艺群工竞呈奇伎。”这两段记载,说明这种露台不只演戏,各种技艺都可登台献演。《东京梦华录》巻六“元宵”条下又记载:“楼下用杭木垒成露台一所,采结栏槛,两边皆禁卫排立,锦袍,幔头簪赐花,执骨朵子,面此乐棚。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门亦有内等子班直排立。百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百姓山呼。”这就明白写出露台是用枕木垒成,台上有栏槛,观众在台下看戏。元杂剧《刘千病打独角牛》(尾声)中:"着那厮拳起处我搬也过可又则一拳,打下那厮班石露台”,则似又指露台是用石料砌成的。《梦华录》卷六“十六日”条下:,诸幕次中家妓竞奏新声,与山棚露台上下乐声鼎沸。”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条下:“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露台上设置乐棚,说明所谓露台就是露天舞台之意。尽管后来舞台形式发生变化,但这种舞台的名称一直沿用到金元。洪洞伊壁村金代《重修露台碑》和芮城东吕村《瓶修露台记》就是两个例证。 总之,中国舞台演变的大致趋势,就是:由平地上演出到建立高出地面的台子;由上无顶盖的露天舞台到有屋顶的舞台;由演出面的四面观到一面观。万荣太赵村稷王庙舞厅石碑中“既有舞基,自来不曾兴盖”的字句,就反映了这种发展趋势。所谓“舞基”,也就是上无顶盖的“露台”。所谓“自来不曾兴盖”,其中包含了早应在原有“舞基”上兴盖有屋顶的“舞厅”而未得兴盖的遗憾。这说明舞台本身的进步,是随着长时期的戏剧发展而产生的。舞台演出面由四面观到一面观的演变过程,我们从山西有关舞台的碑记中可以寻到一些线索。碑记中的舞台名称,先后有“舞亭”、“舞楼”、“舞厅”、“舞停”、“乐楼”、“乐台”、“戏楼”等。现知最早的碑记名称叫“舞亭”。顾名思义,“舞亭”就是建筑在“露台”或“舞基”上面的舞台,台在演出场中心,可供四面观看。这和北宋早期以勾栏为中心的广场式演出情形是吻合的。后来,发展到“舞厅”,就是三面拦隔,一面对着观众了。这种由“舞基”而“舞亭”而“舞厅”的发展,说明随着形式的发展变化,而名称也逐渐不同。这也是研究戏剧史应注意的一个方面。 从山西省的古代舞台中,不但可以反映出舞台本身的演变过程;而且为研究山西戏剧史和中国戏剧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可惜的是,这些古代舞台多已不存。其所以不存,除了年代久远、自然破坏等原因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破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我们所知道的,万荣县太赵村稷王庙、四望村后土庙和西景村岱岳庙的舞台,都是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帝国主义毁坏的。万荣县风伯雨师庙的舞台,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被阎锡山匪军拆毁的。这些都是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进行文化侵略和文化破坏的罪行。解放后,我国政府对于山西丰富的戏剧文物,进行了认真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例如侯马金墓舞台的发现;洪洞广胜寺戏剧壁画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项重要内容;临汾县魏村舞台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这说明,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为保护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创造了优越条件。 这里介绍的,只是山西省的部分戏剧舞台文物。山西地上和地下的古代文物很多,就中有关戏剧方面的文物,除了上述舞台遗存外,尚有新绛县寨王村砖雕仿木构墓中砖雕的五个戏俑、芮城县永乐宫披云子石棺戏剧雕刻等,与侯马金墓戏俑、洪洞广胜寺戏剧壁画等,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研究戏剧史的珍贵资料。今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还可能发现更多更好的戏剧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