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河间县地名资料汇编》 束城位于河间县城东偏北28.3公里处。该村有通往河问县城的柏油路。任(丘)河(间)大(城)东支渠自南向北流经村东。为束城公社、束城大队驻地。据清乾隆《河间县志》及《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载:该村建于春秋时代,原名束州,西汉至金正隆元年(公元年),为束州(隋改为束城)县治[北宋熙宁六年(公元年)至元佑元年(公元年)为镇治。隋开皇十六年(公元年),改名束城。因它位于古易水、高河南北分流的区域,如两条白色带子约束全城,故名束城。 陈南寨。位于束城公社驻地北偏西3.2公里处。据查,明永乐十四年(公元年),陈姓迁来建村于张南寨之北,冠以己姓,取村名陈南寨。 张南寨。位于束城公社驻地北偏西2.7公里处。据查,明永乐十四年(公元年),张姓建村于北寨的东南面,因冠其姓,取村名张南寨。 前桃园。位于束城公社驻地北偏西1.7公里处。任(丘)河(间)大(城)东支渠自南向北流经村东。据查,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年),赵氏兄弟二人由安徽合肥迁来,兄建村于桃园南面,以此取村名前桃园。 李南寨。位于東城公社驻地北偏西3公里处。东临任(丘)河(间)大(城)东支渠。据查,明永乐十四年(公元年),山西移民李姓迁来建村于张南寨东北侧,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李南寨。 后桃园。位于束城公社驻地北偏西1.9公里处。据查,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年),赵氏兄弟二人由安徽合肥迁来,弟建村于桃树园北面,以此取村名后桃园。 西王村。位于束城公社驻地东北偏北2公里处。为西王村大队驻地。据查,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年),王氏在此分建东、西两个村,该村在西,以姓氏冠方位取村名西王村。 大超市。位于束城公社驻地西偏北3.7公里处。为大超市大队驻地。据查,该村建于东汉顺帝永和元年(公元年),为汉束州西北面的一个较大的集市,当时市场繁荣超过束州,取村名超市。年,此村划为大、小超市两个村,因该村人户较多,故名大超市。 小超市。位于束城公社驻地西北偏南3.5公里处。为小超市大队驻地。据查,该村建于东汉顺帝永和元年(公元年),为汉束州城西北面一个较大的集市,市场繁荣超过束州,因取村名超市。年,超市划为大、小超市两个村,因该村人数较少,故名小超市。 西呈各庄。位于束城公社驻地西偏北2.2公里处。为西呈各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山西移民胡、董二姓迁来建村于束城西北面,并兼括两姓建村之义,因取村名西城各庄。后讹为西呈各庄。 范九村。位于束城公社驻地东偏北2.1公里处。为范九村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孙,范二姓由断江绍兴迁此建村。此村是附近先后共建的九个小村之一,因以范姓为主,取名范九村。 张九村。位于束城公社驻地东偏北2.2公里处。为张九村大队驻地。明洪武六年(公元年),刘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当时当地有两座小庙,遂以此取村名为双庙。后张姓迁来此村,渐为大族。到公元年前后,附近先后共建了九个小村,远近统称为九村,遂冠已姓,改名为张九村。 徘徊村。位于束城公社驻地西偏南4.1公里处。为徘徊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山两移民李、张二姓迁来建村时,李主张在此定居,张主张另迁别处,多日犹豫不决,莫衷一是。建村后,为追念当时迟疑不决的情景,遂取村名为徘徊。 马房。位于束城公社地西南偏北3.5公里处。为马房大队驻地。据《乾隆河间府志》记载:明宣德时(公元-年),河间设太仆寺分寺,掌管所属各州县养马事务。该村即为明代河间县分配到束城的牧场所在地,后发展成村,故得村名马房。 小管德。位于束城公社驻地西南偏南2.8公里处。为小管德大队驻地。据查,明洪武六年(公元年),周、刘二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村建在大管的附近,又以人口较少,遂取村名小管的。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年)以后,讹为小管德(因的”“德”同音)。 管德庄。位于束城公社驻地西南偏南2.2公里处。为管德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洪武二年(公元9年),李姓由本县城上村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李庄。因附近有相同的村名,于年改名管德庄。 大管德。位于束城公社驻地西南偏南1.8公里处。为大管德大队驻地。据查,唐贞观四年(公元年)前后,该村建于束城西南侧。束城为县治镇治时期,该村是招待来往官吏的“馆邸(招待所)所在地。后讹为管的。为与后建的小管的加以区别,遂改村名为大管的。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年)以后,又讹为大管德(“的”“德”同音)。 高辛庄。位于束城公社驻地东南偏北1.2公里处。村西有南北流向的任(丘)河(间)大(城)东支渠。为高辛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高姓从山西迁此建新村,以姓氏取村名高新庄,后简写为高辛庄。 崔九村。位于束城公社驻地东南偏北2.3公里处。为崔九村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三年(公元年),山西移民崔姓迁来建村于刘九村南侧,因冠其姓,取村名为崔九村。 刘九村。位于束城公社驻地东偏南2.4公里处。为刘九村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十四年(公元年),刘姓由山西迁来建村于杜九村之南,因冠其姓,取村名为刘九村。 杜九村。位于束城公社驻地东偏南2.5公里处。为杜九村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十四年(公元年),杜姓由山西迁来建村于张九村之南,因冠其姓,取村名为杜九村。 南呈各庄。位于束城公社驻地南偏东2.5公里处。村西有南北流向的任(丘)河(间)大(城)东支渠。为南呈各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洪武六年(公元年),侯、王二姓由南京上元县迁来,建村于束城南面,因是两姓,遂取村名南城各庄(“南城”指方位,“各”指多姓)。后讹为南呈各庄。 南召。位于河间县城东北偏南32.4公里处。地势较洼,中壤土质。有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亩。为南召公社、南召大队驻地。据查,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年),赵氏族人来此定居,按方位分建南赵、东北赵、西北赵三个村,因此衬在南面,故名南赵。后讹为南召。 陈屯。位于南召公社驻地西北4.1公里处。任(丘)河(间)大(城)东支渠从东南向西北流经村东。为陈屯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三年(公元年)陈、程两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按屯田形式建村,以姓氏取村名陈程屯。后因程姓渐少,陈姓盛兴,年建乡时,简称为陈屯。 尤屯。位于南召公社驻地西北偏北4.3公里处。任(丘)河(间)大(城)东支渠自南向北流经村东。为尤屯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三年(公元年),尤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按屯田形式建村,以姓氏取村名尤屯。 满中良。满中良位于南召公社驻地西北偏北2.7公里处。为满中良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三年(公元年),满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于北良、南良之中,命村名为满中良。 北寨。位于南召公社驻地西偏北4.8公里处。为北寨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三年(公元年),刘、徐、席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分立东寨、中寨、西北寨三个村。后又合并为个村,因此村位于南寨之北,故取村名为北寨。 谭中良。位于南召公社驻地西北偏南3.6公里处。为潭中良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十四年(公元年),谭姓由满中良迁此立村,因此村位于北良,南良中间,以此冠姓氏取村名谭中良。 路屯。位于南召公社驻地西北偏南3,4公里处。据查,明永乐三年(公元年),路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接电田形式建村,以姓氏取村名路屯。 边屯。位于南召公社驻地西北偏南3.1公里处。任(丘)河(间)大(城)东支渠自南向北,流经村东。据查,明永乐三年(公元年),边氏由山西拱洞县迁此按屯田形式建村,以姓氏取村名边屯。 南良。位于南召公社驻地西偏北2.4公里处。任(丘)河(间)大(城)东支渠自南向北,流经村东。为南良大队驻地。据查,明初(公元年前后),梁姓来此分建两村,按方位定村名为南梁、北梁。明永乐三年(公元年),马姓由山西迁来此村,后梁姓渐绝,马姓盛兴,遂将“南梁”改为南良。 西北召。位于南召公社驻地北1.5公里处。据查,明初(公元年前后),赵氏族人来此定居,按方位分建南赵、东北赵、西北赵三个村,因此村在西北面,故名西北赵。后讹为西北召。 东北召。位于南召公社驻地东北偏北1.1公里处。据查,明初(公元年前后),赵氏族人来此定居,按方位分建南赵、西北赵、东北赵三个村,因此村在东北面,故名东北赵。后讹为东北召。 新立庄。位于南召公社驻地西偏南4.9公里处。据查,该村建于清康熙二年(公元年),高、王两家由郭官屯迁此建立新村,取村名为新立庄。 郭官屯。于南召公社驻地西偏南3.3公里处。为东郭官屯大队、西郭官屯大队驻地。据查,该村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年)。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在南、北寨中间,取村名为中寨,又因该村是河间三卫军屯的处所,故改名为郭官屯。 后孟回。位于南召公社驻地西南偏南1.3公里处。据查,明永乐二年(元公年),孟、回两姓在此按方位分建前、后两个孟回村,因该村在后,故名后孟回。 小留更。位于南召公社驻地东南1.5公里处。据查,清乾隆十八年(公元年),刘、王两姓由原刘更迁至此处建村,取名小刘更。后讹为小留更。 大留更。位于南召公社驻地东南偏北2.5公里处。为大留更大队驻地。据查,元大德十一年(公元年),马、赵两姓分建两个毗邻村,一名东马庄,一名西赵庄。至明永乐三年(公元年),山西移民刘、王两姓迁来定居时,马、赵两姓已先后灭绝。刘姓遂改东马庄、西赵庄两个村名为“刘更”(含有刘姓更改的意思),至公元年,刘、王两姓因人口众多,又个别迁出,另建新村,名小刘更,该村遂同时改称大刘更。后讹为大留更。 前孟回。位于南召公社驻地西南偏南1.8公里处。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孟、回两姓在此按方位分建前、后两孟回村,该村在前,故名前孟回。 东王村。位于南召公社驻地南偏东2.8公里处。为东王村大队驻地。据查,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年),王氏在此分建东、西两个村,该村在东,取名东王村。(本文经授权刊发,未经允许,不得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