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8月7日,我们由侯马市乘公交来到同属于临汾市的曲沃县城乐昌镇。在新兴南路与府西街交汇口下车后,沿府西街前行,询问路人后得知前行胜利一巷处转弯,再沿巷前行至一小巷,左拐便可见到古塔。大约10分钟后,在一条宽约3米的小巷中,果然看见了一座高大的砖塔。它就是我们要寻访的感应寺砖塔。

小巷中的感应寺砖塔

曲沃,史称“天府雄风,三晋重地”,曾是“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的晋国建都之地。千年后的今天,曲沃的标志性建筑则属感应寺砖塔和四牌楼。曲沃童谣:“曲沃人,爱想家,一天不能离开妈,三天不见裂破塔,眼窝通红泪哗哗。”童谣中的“裂破塔”指的就是曲沃感应寺砖塔;而对妈妈的爱,则以“四牌楼”来表达。

感应寺砖塔,位于曲沃旧城西门外原感应寺内,一名西寺塔。塔建于金大定五年(即南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年),十三级,为辽金时期北方地区盛行的密檐塔形制。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中空,造型端正。塔身一层以上的密檐部分,随高度将每一层的出檐深度往里作不等量递减,使塔的外形显得更加高挺、硕壮,显示了北方民族勇健豪放的气质。

元大德七年(公元年)洪洞发生大地震,塔体坠落四层,剩余的,二层以上裂为两半,故有“裂破塔”之称。20世纪中叶前,感应寺塔一直是曲沃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县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因此成为曲沃的标志性建筑。

感应寺塔现存塔体仅七层,黄泥砌砖,素面。一层较高,塔檐部为砖雕仿木结构造型,斗拱较大。二层以上均为叠涩檐,每层檐部拐角处上端有木质残存,似为悬挂风铃之用。各层塔檐最外一层雕有曲线花纹,略像勾头、滴水。

感应寺塔所在的感应寺在旧城西门外,距城较近,历代为当地人拜佛进香的地方,香火异常旺盛,同时也是曲沃历史上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吟诗会友时经常聚会的地方。明代曲沃人、吏部右侍郎李尚思《城四寺夏集》诗:“避暑花宫集,清飚敞客襟。一峰当牖静,双树抱台深。席引青莲色,尊移古塔阴。因君起妙悟,潇洒白云心。”描写的正是感应寺塔下的一次聚会,说明当时的古塔是人们消暑乘凉的好去处。爱国学者顾炎武居曲沃东韩村宜园、讲学绛山书院期间,经常徜徉于古塔之下。据说他看到感应寺塔后曾感言“仰宝塔而怀志,访东韩而温故,沃国春光可寻。”

古塔自建成以来,多次遭到自然和人为的损害。有记载的大地震发生过多次。元大德七年的地震对塔的损坏最大,明嘉靖三十四年、清康熙三十四年的2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大地震,除了裂隙加大外,未对塔造成毁灭性损害。年,日军烧毁感应寺,还企图用炸药炸毁古塔,结果只在塔身下方炸陷了一小部分,古塔整体仍矗立原地,岿然未动,只得作罢。这也从一个方面验证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精湛的建筑技术水平。

感应寺砖塔(又称:破裂塔)

感应寺砖塔

破裂塔上部,顶部草清晰可见

古塔位于西寺塔巷正中,四周,除了西南街中学大门,便是墙壁和民居,还停有小车数辆,空间十分狭小。学校大门关闭,一侧墙上有题为“中华名塔:山西曲沃感应寺塔(宋代)”的介绍性说明,让来访者了解古塔的历史及破裂原因。另立有“感应寺塔加固工程碑记”、一九八五年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二零一六年六月六日公布的省级保护文物单位石碑各一块。

塔之底层,围塔一圈新搭建有棚架,应是为防塔上落砖伤人而设。古塔旁,曲沃县政府立的“感应寺塔加固工程碑记”,记载了维修原因和时间:“古塔历经岁月侵蚀,战火纷扰,仍巍然耸立于古城一隅……亦沃地独有标志也。然其裂损已七百余载,至于今日,每遇风雨,时有砖块坠落,危及行人安全。自二零零七年五月至十一月历时半年余,完成了整体抢险加固,恢复了一层斗拱挑檐,弥补解放前被日寇炸陷之底座,使砖塔重现雄姿。”

塔之一层有拱门4个,仅1个可以进入塔内。塔内中空,空间较大。内壁八角形,南面设砖券门道,北面砖砌小佛龛,顶部有砖砌藻井。塔内墙壁上,除东西两面外,其余六面都有构件榫洞,可以判断:楼板梁架结构为井字形,用以承载木梯以攀登。而今,在塔内可以上望蓝天,阳光也可以直射塔内。

砖塔拱门

塔内砖砌藻井

塔内佛龛

砖塔内仰望塔顶天空

站在塔旁仰望古塔,只见塔的上部一分为二。细看,每层的下部裂口处整齐,上部凌乱。由此看来,破裂处原来应是各楼层对穿的拱券形塔门。第二层尚存的拱券塔门似可印证这一看法。各层间均有挑檐,除一层的斗拱挑檐经修复完好外,上面的几层挑檐均有破损。仰望塔顶,有几棵绿草,诉说着古塔的沧桑。整个残塔,似一把刺破苍穹的雌雄两剑,让每一位看到它雄姿的人都为它的顽强,深深感动!

感应寺塔建成至今已近年,元代地震使古塔裂而为二也已余年,可谓饱经沧桑,阅世深远。对于曲沃历朝历代的兴衰变迁,它是一位默默的见证者。个人认为,年砖塔维修,修补了日寇炸药留下的底座陷坑,加固了感应寺砖塔,但也留下了见证历史的遗憾。

离开感应寺塔,我们来到相距不过米的薛家大院。薛家大院的大门紧闭,一侧门半开。推门进入,二三人在院中闲坐。得知我们是来游览观光的,便说:大院正在维修,不开放。我们说来自远方,等不到维修完工,可否让我们进去看看建筑?院中人坚持不让进,无奈,只得将面前的建筑拍了几张,再到外面拍了数张,从中感受其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薛家大院侧门

薛家大院侧门楣

薛家大院南楼

薛家大院上马石

薛家大院正大门

薛家大院砖院墙

据相关资料介绍:薛家大院是一处清代民居院落,年县政府划归文物部门使用。由南而北中轴线上有南房、过厅、过厅楼、北楼。北、中院系两层阁楼式砖木结构,南院为一层砖木结构,整个大院,错落有致,古朴优雅,具有晋派建筑风格。大院建筑中还保存有精美石雕、木雕及彩绘。年,曲沃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沃有座贡院。离开薛家大院,一路询问来到贡院东街的曲沃中学。校门口值班人员说:“曲沃中学”即贡院所在,贡院早已不存,仅存贡院街名。疫情期间,尽管学校已经放假,外人仍不得入内。

曲沃中学大门

曲沃中学门前防疫牌

公元年,这里是明代的义学所在;清代为绛山书院、从教书院、乔山书院,后为贡院。年成立新式学堂。百年风云,兵燹战乱,校名更迭,校址始终未变,文脉得以延续。明末清初,绛山书院因顾炎武、傅山在此讲学而名扬华夏。顾炎武还在此完成了他的皇皇巨著《日知录》,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惊天呐喊。

曲沃中学旁,贡院东街与孝母巷交汇处,一座漂亮的木牌坊立于街旁,四周花木扶苏,它就是曲沃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四牌楼。

四牌楼轴侧照

四牌楼"乔岳晴岚"正面

四牌楼墩

据灌木丛中的曲沃县政府立的“重修四牌楼记”载:“明万历四十三年邑人李济沆因幼年丧父母,继母养育成人,后取举人,继母早逝,遂建楼思母。清道光四年、公元一九八一年曾两次维修,但四百年载风雨侵蚀,战火纷扰楼体倾斜,构件腐朽,已处风雨飘摇之中。公元二零零二年仲夏,重修名楼,大部落架,通体彩绘,历时三月,竣工于公元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十日。”

曲沃县政府的"重修四牌楼记"

据说李齐沆建楼后,每逢思继母时,便登此楼,遥望母冢,思母之情倍增。故此楼又称望母楼、孝母楼。

关于此楼还有一个流传更久的传说:春秋晋国太子申生镇守曲沃,后被其父晋献公的宠妃骊姬设计害死。曲沃人怜悯太子憎恨骊妃,将死后的骊妃埋葬街头,让曲沃人世代践踏。明万历年间,又在埋葬骊姬的地方建起牌楼,以镇压骊妃,让其永远不得翻身。

“践踏骊姬”的传说早已有之。李齐沆建牌坊于骊姬古冢上,有人认为是在感叹人间的继母之心。

四牌楼在清道光四年(公元年)进行过修葺,年又进行了大修并在牌楼四面大字板上分别题刻“绛山晚照”、“乔岳晴岚”、“汾隰流云”、“沃国春光”。曲沃绛山、乔山南北对峙,西望汾水,古号沃国。旧有十景,此为其中四景。所题虽富诗情画意,却与建楼初衷大相径庭。这大概就代表了今人对古楼的另一理解吧。

"汾隰流云"匾

四牌楼是楼阁与牌楼的混合式建筑,坐北朝南,牌坊上下坊、雀替、板件均有精美的浅浮雕,既有江南楼阁玲珑剔透、精细纤绣之秀丽,又有北方古建筑雄浑巍峨之壮观。历经多年的风雨侵蚀、战火纷扰,屹立于曲沃古城,成为曲沃文明的又一历史见证。

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学家对位于曲沃、翼城两县交界处的曲村-天马遗址进行了多年的考古发掘,确定这里便是两周时期立国、长期称霸中原的晋国早期都城“绛”的所在,是晋文化的发祥地。重修感应寺砖塔、四牌楼是曲沃在中华龙腾中雄风重振的标志!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