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小时候从邻家的黑白电视里看到一个风尘女子的故事。此后多年,又从别处了解到更多详情。从此,便生出一番按捺不住的渴望,想要到她生活过的地方看一看。

年夏,借休年假的机会,我简单收拾了一些行李,带着家人驱车一路西南,拉开了一段由一个女人故事引发的探寻之旅。

出发那日天气晴好。我们从老家长子沿长临线由东向西一路疾行。

浊漳河从发鸠山源头处分道扬镳,一头向东,一头向西,顺省道缓缓扯开,与我们相嬉相伴。过了安泽,行至古县境内,路旁忽见一道门楼,匆匆一瞥间,见楼匾上书有“天下第一牡丹园”几个大字。我不由向开车的W君紧急叫停。

吸引我的不是这“天下第一”的口气,而是那字迹间透出来一股子挡不住的魄力。

何人竟有这等功力?

W君也注意到了,急忙停下车来,上前仔细辨认那落款处的署名。不看则已,一看也惊喜不已——上面赫然落着一个久仰的名字——欧阳中石!

哦,原来是他老人家的墨宝!

这就难怪了。只是,能在如此偏僻之所得见,当真是意外之遇了。欣赏片刻,不敢多作逗留,只得继续驱车前行。

四个钟头后,终于到了此行第一站——洪洞县,也就是我开头提到的地方。这里承载了奇女子苏三太多的命运跌宕。我因此才将此处作为西南行的首选。

然而说起洪洞县,我私下还潜着另外一个更甚于苏三的情结。那就是吟唱在四海华人心底的那句“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恋家并非山西人的特性。然而,山西人恋家,却是所有中国人都公认的事实。而让国人形成如此根深蒂固印象,并成为普遍认知的原因,便是历史上那场著名的移民事件。

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与自然灾害,夺走了中原地区无数老百姓的生命,到处都是一片“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的惨况。在一片民生凋敝中,山西这块风水宝地却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呈现出与周遭地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社会繁荣,百姓安乐,人口也得以大辐增长。

明朝统治者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生产,便动用国家机器,强制发动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没有人能够说得清,那条凄惨的移民路上,到底洒下了山西人多少血泪,吞噬了山西人多少性命,惟一可以确定的是,那些背井离乡的山西人从此浪迹天涯,在中华大地上开枝散叶,为推动民族历史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洪洞县那棵大槐树也作为故乡的象征,固化成了中华儿女永恒的精神家园,不绝的心灵守望。

作为山西人,不论我的先祖是否曾从那颗硕大的老槐下走出,大槐树都在我心中滋出了丝丝缕缕的根,都叫我多少年神牵梦寻,难以释怀。当年的老槐早已化入岁月的烟云,再也无法追寻。但那撒落在他乡游子心中的那颗思乡的种子却早已蓬勃成一片森林。人在,树在,故乡,便在。

从大槐树处出来,日已西斜。我们去探访了传说中苏三曾住过的监狱。

苏三监狱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监狱里阴冷狭窄,一切都如戏文里描绘的一般。我靠在那间传说中关押过苏三的牢狱门口,一直呆到暮色昏沉。

时隔这么多年,我终于可以站在这里,真切的走近苏三,走进她的故事里,体味她内心深沉的爱,以及那孤灯冷月下化不开的哀愁。

应该感谢冯梦龙,若不是他,苏三的名头不会这么大;更应该感谢崇公道,若没有他,“洪洞县里没好人”了,大槐树下代代游子的思念里,将会掺杂多少难言的尴尬与遗憾啊……

好在,一切都恰到好处。

夜渐深,赶紧睡下,期待明日那黄河之水提前撞入梦来……

(本文系小七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二维友识别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